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西藏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全体村民回信说,“大家在信里说得好,看着北斗星走不迷路,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这不仅是雪域高原的发展图景,更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回信精神,在数字赋能中校准航向、在文化铸魂中厚植根基、在绿色发展中开辟新路,让乡村振兴的“北斗星”永远明亮,“幸福路”越走越宽广。
数字赋能“不迷路”,智慧引擎驱动“幸福升级”。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变成新农资的变革正在重塑乡土中国。浙江“未来村庄”建设让村民刷脸办事、无人机巡田成为常态;贵州“村BA”通过直播带货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超10亿元;山东寿光依托农业物联网实现大棚产量提升30%。这些实践表明,乡村振兴必须插上数字翅膀。要加快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推动5G网络、物联网向行政村延伸,培育“数字新农人”。更要警惕“数字鸿沟”,通过“银龄培训计划”等让老年人共享数字红利。只有让北斗导航与数字乡村同频共振,才能激活乡村振兴的“数智基因”。
文化铸魂“不迷路”,精神家园滋养“幸福根系”。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云南“阿者科计划”保留哈尼族蘑菇房发展文旅,村民年收入翻两番;陕西袁家村复原文创集市,让关中民俗焕发新生;福建龙潭村引进艺术家工作室,废弃古宅变身“网红打卡地”。这些案例说明,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要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建立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开发“可带走的乡土文化”文创产品。特别要重视“新乡贤”作用,鼓励大学生、退休干部等返乡参与村史编纂、乡风建设。当每个村庄都找到自己的“文化北斗”,就能构筑起抵御空心化的精神屏障。
绿色筑基“不迷路”,生态资本转化“幸福财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乡村振兴中有着最生动的注脚。浙江安吉余村通过碳汇交易让竹林产生生态收益;内蒙古库布齐沙漠光伏治沙项目既发电又固碳;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推出生态研学游,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这些探索表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乡村振兴的新赛道。要推广“生态银行”模式,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体系,发展林下经济、生态康养等新业态。重点培育“两山论”转化专业人才,让护林员、湿地管理员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当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乡村振兴就能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
总之,从回信中我们看到,要沿着这条融合数字、文化与生态的振兴道路坚定前行,同时在维护民族团结、创造更美好生活中精心守护雪域高原的壮美生态,让“桃花村”品牌绽放更耀眼的光芒,为构筑祖国边疆的繁荣稳固贡献新的典范力量。(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