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点一杯香浓的咖啡开启一天的工作;午休,逛商场看到新款潮玩毫不犹豫送自己一个……如今,“悦己消费”已然成为95后、00后的消费需求。然而,一味上头的“悦己消费”,不仅让很多年轻人成了“月光族”,而且冲动消费后还产生了“虐己”般的内心焦虑。
何谓“悦己消费”?年轻人的回答如出一辙:“就是花钱买快乐。”按照他们的消费理念,只要兴之所至,小到买一个书包挂件,大到一款新手机,都属于“悦己消费”的范畴。在一些年轻人看来,“悦己消费”的重点就是,购买产生的情绪价值远大于物品本身的实用价值。
“悦己消费”既满足个人情绪消费需求,又能刺激带动市场消费热度,看似一举多得,但背后也有让人焦虑不安的担忧。一些“悦己消费”呈现出令人咋舌的情形,导致一些另类行为和现象不断出现,如盲目追求情绪需求而超出实际消费需要和经济基础,导致不少“潮玩”对象陷入“月光族”消费危机,有些已经严重影响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还有一些“悦己消费”缺乏消费理性,往往陷入“买买买-后悔-继续买”的恶性循环,甚至酿成家庭矛盾和畸形借贷染身不堪。另外,一些商家盲目借助“情绪价值炒作”,诱导不良消费行为,名为创设“悦己”机会和氛围,实则是“盲盒骗局”和“多巴胺陷阱”,制造病态亢奋,不仅给“悦己消费”蒙上了一层“灰色”,而且“悦己不在”,“虐己” 坑显,埋下消费隐患祸端。
“悦己消费”可以有,但“虐己之坑”不能出现。这就需要给“悦己消费”降降温,戴上“理性消费”的“安全阀”,其中健康积极科学的消费观和价值观的确立,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和重点。
在不少“悦己消费成瘾”的背后,大都潜存童年或者某个人生阶段情感缺失的影子,人们进而把情感寄托在某类产品和消费行为上。同时,很多“挥金如土”“盲目买买买”和“图刺激”式消费,其实大多源于理财行为不理性、消费行为偏畸、科学财商观和价值观缺乏等。因而,要想让“悦己消费”走出 “虐己之坑”,还需从个体消费行为引导、科学理财观念培塑和健康价值观确立方面努力。
一方面,要从氛围营造和行为引导角度发力。市场监管、消协、文旅、宣传、网信等部门要联合发力,强化健康消费和理性消费教育引导。从塑造健康消费行为、源头树立健康财商角度,教育引导消费者学会合理消费、理性消费、适用消费,让消费行为置身于理性判断、科学决定、结合实际、综合经济基础等前提之下,科学选择“悦己消费”。执法机构、媒体平台、消协组织等要自觉担负起商业伦理重构和消费秩序构建的职能责任和社会责任,开设举报监督热线和消费咨询热线,强化执法监管,严查非法“盲盒消费”“情绪诱导消费”等畸形,并积极引导、科学规范虚拟交易行为,采取宣传引导、平台警示提醒、有效规范经营等措施,杜绝不健康不理性的“拆盲”“追潮”“虐己”消费,源头预防“悦己消费”坠入“虐己之坑”。
对于消费群体而言,也应主动规约购买行为。要清醒认识“悦己消费”的“情绪价值”和真实价值,自觉走出虚拟盲目消费场景,并能在科学评价自身消费行为基础上,对遇到“虐己”式消费危险倾向时,能及时查找感情原因和行为偏差,主动通过和亲友沟通、心理咨询、消费咨询等,科学规范消费行为,走好“悦己”、热爱、适合、实用、理性的消费“平衡木”,从根本上杜绝因“悦己消费”而深陷“虐己之坑”。(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许朝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