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这份沉甸甸的文件,不仅是一纸政策文书,更是国家对8500万残疾人群体的庄严承诺。当我们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如何让残疾人群体共享现代化成果,考验着一个社会的文明成色。
这份《行动方案》最令人振奋的是其系统性思维。从机关事业单位带头安置,到企业助力就业;从帮扶残疾人大学生,到支持农村残疾人;从完善就业服务,到保障劳动权益——五个“聚焦”如同五根手指,攥成推动残疾人就业的坚实拳头。特别是要建设全国统一的就业服务工作平台,实现数据互联互通,这样的“数字赋能”举措,将有效破解信息不对称的难题。
但政策落地需要破除更深层次的障碍。当下残疾人就业仍面临“三难”:企业接纳意愿低、岗位适配性差、职业发展通道窄。河南脑瘫小伙聂双喜摆摊维生的故事告诉我们,许多残疾人需要的不是怜悯,而是平等的机会。《行动方案》提出探索“适合残疾人的就业项目”,这提示我们:与其强求残疾人适应现有岗位,不如开发适合其特点的新业态。比如居家客服、网络主播等灵活就业形式,可能就是突破点。
残疾人就业不仅是民生问题,更是社会文明的试金石。在浙江,盲人调音师蔡琼卉用耳朵创造奇迹;在广东,“轮椅上的工程师”林小敏带领团队研发无障碍设施。这些案例证明,当社会提供公平机会,残疾人不仅能自食其力,更能成为价值的创造者。《行动方案》强调“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残疾人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这正是要打破“残即废”的陈旧观念,让能力而非缺陷定义人生。
政策的温度在于细节。建议下一步:机关事业单位招考应设立残疾人专项岗位;企业聘用残疾人可享受更优惠的税收政策;城市公共服务岗位优先向残疾人开放。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跟踪评估机制,防止好政策停在纸上。正如一位残疾人创业者所说:“我们不需要特殊照顾,只需要一个不设限的舞台。”
三年行动已经启程,但改变需要持续发力。当我们把残疾人就业纳入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当更多企业主动拆除用工“门槛”,当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施成为标配,我们迎来的不仅是就业率的提升,还是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现代社会。毕竟,衡量一个国家的高度,不是看它的大楼有多高,而是看它如何托举起最弱势的群体。(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