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为全国首个“无堂食外卖”团体标准出炉点赞

2025年07月02日15:29

来源:大河网

每天中午,写字楼里的小王总要点开手机里的外卖APP。他可能不知道,自己点的这份黄焖鸡米饭,可能来自某个居民楼里不足十平方米的“幽灵厨房”。这样的场景,正在全国各大城市上演。重庆近日出台的全国首个《无堂食外卖经营服务规范》,则像一束光,照进了这个长期处于监管盲区的角落。

这份标准来得正是时候。数据显示,我国外卖市场规模已突破1.5万亿,其中三成来自没有堂食的“纯外卖店”。这些藏在街头巷尾的小厨房,用极低的成本满足着都市人的一日三餐,却也因监管缺失成为食品安全隐患的重灾区。标准中“明厨亮灶”的要求,就像给这些隐蔽的厨房开了扇窗,让阳光照进后厨。

但这场“阳光革命”面临的实际困难不容小觑。在评论区,一位自称专做外卖的麻辣香锅店老板算了一笔账:安装监控设备要3000元,每月网络流量费200元,这对于日均流水不足千元的小店是不小的负担。更关键的是,像他这样没有食品经营许可证的“游击队”在全国还有多少?团体标准虽好,若不能解决这些小微经营者的实际困难,很容易变成“纸上标准”。

重庆的做法提供了新思路。他们不是简单地下命令,而是构建了“标准引领+平台履责+社会监督”的治理闭环。美团外卖投入专项资金帮助小店改造,AI系统自动识别违规操作,消费者通过手机就能看到自己外卖的制作过程,检察机关与市场监管部门联动,这种多方共治的模式,比单纯罚款更可持续。

这场变革背后,是亿万消费者的殷切期待。33亿元的外卖日交易额背后,是无数个普通上班族。他们既要便捷,更要安全。除了重庆,杭州市标准化学会最近发布的《无堂食外卖聚集区管理规范》,则融合了实践探索,包括专职食品安全管理员配备、入驻商户资质审核、共享粗加工间和厨房及小哥驿站设置等。根据杭州拱墅区的调查,接入“明厨亮灶”的外卖店铺投诉率下降,订单量增长。这说明消费者愿意为“看得见的安心”买单,市场正在用真金白银投票。

从更深的层面看,这场“阳光革命”折射出社会治理的新命题。数字经济催生了无数像无堂食外卖这样的新业态,它们往往跑在监管前面。重庆标准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是简单地把线下餐饮的监管套用到线上,而是针对新业态特点量身定制规则。这种“软法先行、硬法托底”的渐进式改革智慧,对其他新业态监管具有示范意义。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无论科技如何改变餐饮的形式,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基本期待永远不会改变。让每一份外卖都能通过手机镜头追溯其诞生过程、每一位骑手都能成为食品安全的“流动哨兵”,治理就能在创新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因为我们已经从这场刚刚开始的“阳光革命”看到:监管不是要扼杀新业态的活力,而是要让它们在规范中更好地生长。(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丁乙)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