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媒体调查发现,一些地方基层干部在面对各类调研尤其是上级调研时,习惯于用“一切都好”来作答。这种报喜不报忧的“老毛病”,容易导致一些基层的问题被掩盖,出现“干部说好、群众抱怨”的矛盾,进而误导上面、损害下面,影响各项工作开展的实效。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前年,中办还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推动地方和部门在深入调查研究上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但目前看来,还是有一些干部作风不实,将上级调研视为个人成绩的“展示秀”,习惯于用“一切都好”来作答。
不过,鉴于“一切都好”现象并非个案,恐怕不能只把板子打在少数基层干部的身上。问题看似在基层,根子其实还是在走过场的调研上。一些部门组织的调研,有的是为了调研而调研,并非想真正解决问题;有些调研还没开始,结论就已经先行,而且结果只能是好的。在这样的调研之下,基层干部恐怕没有多少说“不好”的机会。
“一切都好”,影响民心所向。当前,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正视问题并妥善解决问题,才能实现社会长治久安。“调研一问就说好”,刻意制造“形势一片大好”的假象,看似维护了当地形象,实则对问题视而不见,这种“尽善尽美”的假象掩盖了实际问题,真实情况反而成为“盲点”。长此以往,不仅影响科学决策,基层工作也因此陷入被动,工作成效大打折扣,伤及干群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也有基层干部在过往的调研中主动说“不好”,但他们可能会被认为是“刺头”,把反映问题看成“捅娄子”。不仅让下来调研的领导不高兴,同级的同事也可能会认为这是在抹杀当地的工作成绩。在这种不良风气的熏染之下,导致不少干部对“忧”产生了“不想报、不敢报”的心态,说“一切都好”的人自然只会越来越多。
“一切都好”,未必真的好。一项政策有没有让老百姓得实惠,一项工作是不是受到老百姓发自内心地认可和支持,最有发言权的不是少数基层干部,也不是总结材料上的漂亮数据,而是要走到群众家里去,同他们坐在一条板凳上,听听他们怎么想,才能挖出那些可能“辛辣”“带刺”的真话。(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