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帷幕初启,夏令营场中却屡见“奇观”:垃圾如星散落草间,餐盘未动争抢已起;更有甚者,集体指令充耳不闻,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种种乱象,早已超越了“不懂事”的稚气边界——夏令营这面明镜,骤然映照出原生家庭的家风基因图谱。
这些看似细小的行为,如“一滴水见太阳”,皆因家庭日常浸润而成。若“归置物品”这一课在家中从未严肃习得,营地里物件自然横七竖八;若“长幼有序”之礼在家中便疏于传承,争抢食物便成了无意识习惯;若“尊重他人劳动”之心未曾在父母言传身教下萌芽,垃圾随手抛弃自然成为常态。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营地里孩子的一举一动,无不折射出父母日常浇灌的深浅与方向。
可叹某些父母心中,只将“成绩单”视为教育成功唯一圭臬,却忘了为人之基在于品格。孩子终将脱离父母荫蔽进入社会,规则意识、公共道德与协作精神才是安身立命之根本。当孩子于夏令营中格格不入,其深层原因在于家庭教育的重心偏移:礼仪规矩被虚置,公共意识遭漠视,孩子便成了“高分低德”的脆弱存在。父母若只顾在试卷分数上争胜,却忽视孩子日常行为之苗头,恰如古人所叹:“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于是,夏令营便成为一场无声而深刻的“家风大比拼”。不同家庭的孩子如棱镜折射不同光束:有的谦逊守礼,有的则粗野无状;有的善解人意,有的却唯我独尊。这差异绝非偶然,恰是不同家庭精神质地赋予其子女人格的深刻烙印。夏令营以其集体生活的压力场,将平日里被“呵护”掩盖的教养底色无情显影,使每个孩子都成为其家庭教育的“行走说明书”。
夏令营作为一面明镜,照出的问题其根源在家庭。当孩子们在营地里秩序混乱、矛盾滋生时,家长们或可自省:我们是否只关注了孩子试卷上的分数,却忽略了他们生命卷轴上的品格书写?家风的建设,不在宏大说教,而在日常点滴的言传身教与严格要求。
孩子是父母的作品,亦是家风的活态传承。夏令营这一方小小天地,恰成了家风无声较量的战场,也应是父母反思的起点——培育后代,岂能失其本心?(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江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