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30日至 7月1日,河南北中部、西部暴雨倾盆,洛阳、郑州、开封等地部分县(市、区)遭遇大暴雨侵袭,西峡县太平镇最大小时降水量高达 99.8 毫米,犹如天河倒灌。7月1日,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迅速响应,紧急下发通知,要求全面加强防汛巡查防守与人员转移避险工作,全力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汛期,如同大自然一年一度的 “考验期”,总是裹挟着强降雨、洪水、山体滑坡等灾害隐患出现。近期,各地因汛情引发的房屋被冲毁、道路中断等新闻令人揪心,一次次敲响了防汛安全的警钟。
眼下,河南省已正式进入主汛期,局地强降雨频繁“报到”,山洪地质灾害风险持续攀升。这一严峻形势,引发各级领导高度重视。7月1日,河南省委书记刘宁亲临省应急指挥部,调度检查防汛备汛工作。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与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完善预报预警机制,地毯式排查风险隐患,将防汛救灾工作落实到每一处细节,切实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牢屏障。
时刻紧绷安全弦。防汛工作是关乎千家万户的 “生命工程”,思想意识的松懈往往是灾难的开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防汛没有 “万无一失”,稍有疏忽就可能 “一失万无”。面对这场 “汛考”,我们要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的谨慎态度,严阵以待每一场降雨,把守护生命安全的“堤坝”筑得更牢。
筑牢生命“安全堤”,需要多方协同作战。首先,相关部门要打造防汛 “千里眼”“顺风耳”。气象部门与防汛部门紧密配合,借助卫星遥感、雷达监测等先进技术,精准捕捉降雨动态,提前发布预警信息。同时,通过短信、广播、短视频平台等多渠道,让预警信息“飞入寻常百姓家”,确保群众提前做好防范。
其次,隐患排查要做到“横到边、纵到底”。对水库、堤坝等水利设施进行 “体检式”检查,加固薄弱环节;对山区道路、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 “拉网式” 巡查,设立醒目警示标志;对城市地下停车场、低洼路段、排水管网进行全面清淤疏通,确保排水畅通无阻,将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
再者,物资储备与应急队伍建设是防汛的“硬核”保障。沙袋、水泵、救生衣等防汛物资要足量储备,并定期更新维护,确保关键时刻 “拿得出、用得上”。同时,组建一支专业过硬、能打硬仗的防汛抢险队伍,通过常态化训练与实战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让这支队伍成为守护群众的 “钢铁长城”。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扛牢防汛救灾政治责任。严格落实党政同责、逐级包保制度,将责任细化到村、社区,明确到具体责任人。各级包保责任人要下沉一线,靠前指挥,组织开展隐患排查、群众转移等工作。严格执行 24 小时值班值守制度,确保信息传递及时、准确,织密防汛安全网。
筑牢防汛“安全堤”,守护生命 “诺亚方舟”。防汛是一场全民战役,需要政府、部门、群众齐心协力。让我们以 “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 的决心,扎实做好防大汛、抗大灾准备,用实际行动守护好人民群众的幸福家园。(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左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