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灵魂的成色,决定职业的底色

2025年07月03日13:09

来源:大河网

近日,一则关于“曾因虐猫被处分的考生进入考察名单”的话题冲上热搜,受到广泛关注。广西桂林平乐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7月1日发布情况通报称,该考生不符合招聘条件,取消其招聘资格。这场看似普通的人事处理,却折射出一个深刻的时代命题:在职业赛道上,学历证书与专业技能或许是入场券,但灵魂的成色,才是决定职业底色的关键染料。

据悉,此次事件中的考生苏某某在校期间曾因虐猫被华中农业大学给予严重警告处分,而苏某此次报考的岗位是平乐县同安镇便民服务中心,由“服务”二字可知,在这个岗位上服务群众是关键。但曾用药物持续残害流浪猫的苏某某,一个内心无法对弱小生命产生悲悯的人,又如何承载得起孤寡老人的求助、留守儿童的期待和基层群众的期盼?这不是“上纲上线”,而是对公共服务本质的清醒认知——服务群众,归根结底是用有温度的灵魂去触碰另一颗灵魂。

人才选拔从来不是简单的“择优录取”算术题。“德才兼备”德在首位,以德为先,暗藏着对人性的深刻洞察。现今社会,我们见证过不少高学历人员违法犯罪案例,也目睹过一些领导干部当两面派、做两面人的闹剧。这警示我们,当能力脱离道德的缰绳,就如同高速行驶却没有刹车的列车,看似风驰电掣,实则危机四伏。公共服务岗位的特殊性,更要求从业者必须将公序良俗内化于心,因为他们的每一次决策、每一句回应,都在重塑公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认知。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资治通鉴》典故,阐述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当地人社部门的“一票否决”,诠释的不仅是对规则的尊重,更勾勒出社会对职业准入的新共识:道德审查不应是走过场的“软指标”,而应成为丈量职业适配度的“硬标尺”。诚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德才兼备”从来也不是苛求人才的尽善尽美,既不能对于明显存在的道德瑕疵视而不见,也不能因一次过错将人“一棍子打死”,要辩证看待,注重道德引导,将合适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

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当下,职业竞争的核心正从“能做什么”转向“该成为怎样的人”。那些将善良、责任、同理心融入血脉的人,即便专业能力并非顶尖,也能在岗位上绽放独特价值;反之,缺乏灵魂重量的“人才”,终究难以承载公共服务的使命。我们号召注重灵魂的成色,是为了更好绘制各个职业的底色,亦能展现我们党始终初心为民的本色。(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杨函锦)

责编:孙华峰   编辑:王双飞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