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地,文明之花璀璨绽放。7月2日召开的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亮出了格外亮眼的成绩单:16个城市获评全国文明城市,数量居全国第一;173个村镇获评全国文明村镇,143家单位获评全国文明单位……这一串串数字,是近年来精神文明建设历史性成就的缩影,可圈可点,可喜可贺。荣誉背后,是亿万中原儿女勠力同心、奋勇拼搏的生动写照,勾勒出一幅以文明铸魂、以文化人的时代画卷——中原大地的精神文明之光,正以最生动的方式照进现实。
精神文明建设的根基,在于思想引领的深度。思想凝聚发展共识,精神汇聚前进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河南深谙“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的道理,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化作“润物细无声”的实践:漯河市临颍县的“五彩大集开放麦”用“老土话”讲透政策,洛阳“理响洛城”的宣讲团把理论揉进快板,全省每年6万余场分众化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从文件走向田间地头。这种百姓视角的理论武装,不是生硬的灌输,而是以红色基因浸润人心——75万场强国复兴有我活动、童心向党实践,让大别山的烽火、红旗渠的渠水,都成为理论最鲜活的注脚。当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不仅是政策条文,更是可感可知的精神力量,文明建设便有了最坚实的思想基座。
文明的厚度,往往藏在普通人的选择里。精神文明建设,说到底是人的思想建设、灵魂建设。河南这片沃土,从来不缺精神的滋养。从焦裕禄精神到红旗渠精神,从大别山精神到新时代的“河南好人”现象,精神的火种在这里代代相传。商丘军人张伟那句“我是军人,求你让我再救一个”,与扎根深山20年的张玉滚、105岁仍奉献的张效房教授一样,构成了河南精神文明的“群星图谱”。河南的智慧在于,将个体善举转化为社会风尚:通过“河南楷模”“中国好人”选树机制,26位全国道德模范、1221位“中国好人”如星火燎原,让“河南人真中”成为全国共识;连续八年的“新时代好少年”评选,则在未成年人心中埋下文明的种子。这种“选树一批、带动一片”的实践,不是简单的表彰,而是用“张冬香银发志愿队”“郭建华乡村放映员”等鲜活案例告诉人们:文明不必高不可攀,它就藏在“跳湖救人”的果敢里,藏在“放映50载”的坚守中。当普通人的故事成为刷屏热搜,文明便有了最动人的传播力。
文明的温度,最终要落在民生改善的刻度上。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美好。周口川汇区的老旧小区从“差点成危楼”到管理有序,郑州机关车位向社会开放,洛阳15分钟便民圈的打造——河南的文明城市创建,从来不是涂脂抹粉的面子工程,而是创建为民的里子功夫。1548个老旧小区的蜕变、39个全国文明城市的底色,印证着一个真理:当市民能在街头找到“一米线”的秩序,在社区享受文化惠民的便利,文明创建便有了最扎实的群众基础。更可贵的是,河南将文明的触角延伸至乡村:南乐县的老人集体生日会、南召县的道德红黑榜,让39个全国文明城市与414个全国文明村镇形成城乡联动。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民生故事。它们告诉我们:文明城市创建,改变的是环境,凝聚的是人心。创建不是为了一块牌子,而是为了让群众生活更美好。
文明的生命力,在于习俗变迁的活力。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不仅是“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还有“知礼节知荣辱”的社会风气。移风易俗,最难也最见效。新乡延津县的“自行车婚礼”之所以获赞,是因为它打破了大操大办的陈规;河南推行的《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之所以落地,是因为它将“小份菜”“车让人”等细节化作全民共识,“一米线”已是常态……这些点滴变化,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遍布城乡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就像文明的播种机,把文明的种子撒向每个角落。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覆盖的基础上,“文明实践乡村行”“健康中原行”等志愿服务品牌,让文明从条文走向行动——当郑州的志愿者走进社区宣讲垃圾分类,当洛阳的医生下乡义诊送健康,文明便有了最温暖的烟火气。这种“移风易俗不是强制,而是引导”的智慧,恰如春风化雨,让“向上向善”成为中原儿女的自觉选择。
“文明花开香满园,同心掬得满庭芳。”从红旗渠的奋斗史诗到新时代的文明实践,河南精神文明建设的每一步都坚实有力。站在新起点,河南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必将以新的气象、新的作为迈上新台阶,绽放出更加璀璨的精神之光。这束光,源自理论的引领、榜样的感召、创建的惠民、新风的浸润,更源自每个中原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寻——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提供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