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十年驰骋,河南中欧班列改写内陆开放版图

2025年07月04日13:24

来源:大河网

2013年7月18日,一列载着机电配件的火车从郑州鸣笛启程,驶向德国汉堡。那时,没人能想到,这条起初“月行一班”的铁路,会成为改写中国内陆开放格局的关键一笔。如今,河南中欧班列累计开行已突破15000列,日均十班,货值464亿美元,覆盖40国140城。这串数字背后,是河南在“一带一路”贸易格局变革中主动作为的坚定身影和生动写照。从突破地理桎梏、打破传统物流困局,到激活区域发展潜力,再到深化国际合作,河南中欧班列如一条钢铁巨龙,驰骋在欧亚大陆,正一点点改写着内陆开放的版图,让世界看到了中原大地的无限可能。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曾几何时,“不靠海、不沿边,外贸难上难”,道尽了河南作为内陆省份在对外开放上的困境。当地人自嘲“地里长麦子,天上飞鸽子,就是不见大轮船”。但“不沿边不靠海”没成宿命,反倒成了突围的起点。中欧班列让中原腹地变身开放前沿:从单一线路到“八口岸四通道”,铁轨像血管,把河南的茶叶、大蒜、新能源汽车直送欧洲;“班列+产业”模式更绝——比亚迪新车一下生产线,走4.4公里专用通道就进陆港,搭班列就能出口。这哪是运输?分明是给内陆经济按了快进键。当沿海城市凭港口融入全球产业链时,河南走出了“内陆基因”的突围路:没出海口,就用铁轨铺陆上航道;缺外贸基础,就以班列为支点重构物流。这种从无到有的开拓,正是中国内陆开放的缩影——不是被动接产业转移,而是主动搭起连接世界的桥。

三重动力,让铁轨成了开放的“转换器”。十年前,河南中欧班列每月仅一班,孤独地驶向远方;如今,每日十班,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有人问:全国都在开中欧班列,河南为啥能“出圈”?答案就在“网络扩容、模式创新、技术赋能”里。一是敢闯“中吉乌”铁公联运新线,从单一线路织就“八口岸、四通道”的物流“黄金网”,形成一干多支的国际通道;二是模式创新让班列有了造血能力——新能源汽车专列、香菇大蒜专列驶出,河南本地货占比超三成,班列不再只是“过路财神”,而成为拉动产业升级的火车头。最有意思的是“中原集货+新疆出境”的联动模式——河南在新疆的口岸“借船出海”,把西北内陆的地理劣势转化为多通道出境的优势;三是技术赋能像装了“智慧大脑”,北斗+5G让物流效率提了40%,精准度不输德国人。这正应了那句话:“不是所有火车都叫班列,不是所有开放都叫升级。”  

班列改写的何止是地图上的线条?当郑州陆港与比亚迪基地通道贯通,当河南大蒜摆上欧洲货架,当里海、黑海成了“新出海口”,中欧班列早超越了运输工具的定义。它像根金线,串起中西部产业集群,让内陆城市从“给人跑腿”变成“带人造富”。这就像在中原大地埋下一颗“开放芯片”,一边连接着全球产业链,一边激活着本地产业基因——新能源汽车、农产品深加工、跨境电商等产业集群,正沿着铁轨的方向生长。更深远的是,这种“以运促产”的模式,正在破解“内陆地区搞不了高端制造”的偏见——郑州集结中心年吞吐千万吨,智能化管理系统堪比物流界最强大脑,谁说内陆只能种地?  

河南中欧班列的十年,也是中国开放格局“从东向西”拓展的缩影。当沿海开放经验遇上内陆发展渴望,当“一带一路”倡议撞上地方智慧,就催生了“铁轨上的开放经济学”:不是简单复制沿海模式,而是立足内陆优势,走出“以陆治海”的新路子。这种探索的价值,在于给全球发展中地区提供了样本——非洲、拉美问“内陆如何开放”,河南的答案很直白:不用盯着远方的海洋,先修好脚下的铁轨;不必纠结先天劣势,先把物流效率做到极致。就像那列十年前蹒跚起步的班列,如今已能载着中国方案驶向世界,这本身就是对“开放无边界”的最好诠释。

面对全球经济复苏的复杂形势,中欧班列逆势成了区域经济的助推器。数据显示,中欧班列带动沿线区域 GDP 年均增长约 3%,创造就业岗位超 20 万个,让发展的红利惠及更多地区和人群。河南省社科院专家说的“良性循环”,正是这种化学反应的精髓:班列带来物流效率提升,吸引企业集聚;产业壮大又反哺班列货源,形成“运得越多、吸引越强”的正反馈。这种模式打破了“内陆地区只能搞低端加工”的偏见——看那列驶向欧洲的新能源汽车专列,承载着的不只是河南制造,更是内陆地区向价值链中高端跃进的雄心。

 驰骋亚欧的“钢铁驼队”,载动的是文明互鉴的新叙事。中欧班列不仅是一条物流通道,还是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十年前,德国人可能分不清郑州和广州;如今,汉堡市民吃着河南大蒜,波兰商人卖着比亚迪电动车,领略到东方文化的魅力。这条铁路送出去的不只是货物,还有中国内陆的自信与诚意。欧洲的高端工艺品、玻璃器皿、红酒等,也走进了中国寻常百姓家。每一件商品背后,都蕴含着不同国家的文化基因,班列则让这些文化元素在全球自由流动,实现了文化的具象化传播。当河南班列司机能用德语聊足球,当郑州工程师为乌兹别克斯坦定制冷链技术,这种“软联通”或许比464亿美元货值更珍贵——就像古丝路上的驼铃,班列的汽笛声在诉说:真正的开放,从不是沿海的专利。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河南中欧班列的十年驰骋,是内陆开放的壮丽史诗。当“中吉乌”线路的汽笛与古代丝绸之路的驼铃在时空里回响,我们忽然明白:改写内陆开放版图的,从来不是钢铁轨道的物理延伸,而是中国人“向海而兴、无远弗届”的开放雄心。未来,当更多郑州故事被铁轨书写,世界会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从来不分“海边人”与“内陆人”。因为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迎进的不仅是风,更是整个时代的潮向。15000列,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下一个十年,且看这铁轨如何继续生长,在中原大地写下更多“不可能”的可能。(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