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生全款购买了一辆某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在一次行驶过程中,车机系统以弹窗形式推送一则推荐购车可享积分的“广告”。弹窗遮挡住了大半个屏幕,导致刘先生看不清导航信息,错过高架桥出口,无奈点击“取消”后绕路行驶。这次经历让刘先生非常后怕,他联系4S店质疑,店员回复“并非广告,只是车主关怀,主要是提醒驾驶员保养车辆、品牌活动等信息,目前已经停止了相关弹窗推送”。
车机大屏,本是为驾驶提供信息、保障安全的关键组件,如今竟沦为广告推送的“新阵地”,这无异于让“服务”严重“出轨”!驾驶过程需要高度专注,此时弹出广告,强占视线、干扰判断,驾驶员若需手动关闭,更易分神操作——每一次弹窗,都是对行车安全的直接威胁。将商业广告披上“关怀”外衣,实则是利益驱动下对安全底线的践踏。
车机广告乱象频发,根源在于车企对“数据变现”的过度追逐。在行业竞争加剧、销售利润承压的背景下,部分车企将车主视为流量资源,不顾场景与风险,肆意推送弹窗。同时,法律监管存在模糊地带:虽有广告法规定“未经同意不得在交通工具发送广告”,但车企常以“服务信息”之名规避;道路交通安全法也尚未明确禁止行驶中弹窗广告,导致责任界定困难、追责乏力。
治理这一乱象,刻不容缓:
其一,立法亮剑,划定红线:亟须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禁止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推送任何形式的弹窗广告。可强制设定“驾驶静默模式”,自动拦截非安全相关的信息干扰。
其二,厘清责任,严惩违规:清晰界定车企、车机系统提供商、广告发布方的责任边界,细化审核义务,并大幅提高违法成本,建立有效的民事赔偿机制。
其三,行业自律,安全为先: 车企必须认清,安全是底线,用户信任是根本。清爽、可靠的车机体验,远比蝇头小利的广告更能赢得口碑。应自觉将驾驶安全置于商业利益之上。
其四,畅通渠道,强化监督:消费者需勇于对不合理广告说“不”,积极投诉维权。监管部门应健全反馈渠道,加强日常监测与处罚力度,形成有效震慑。
车机系统,应回归其服务驾驶、保障安全的核心使命。绝不能让弹窗广告威胁道路安全。唯有法律严管、行业自律、用户监督多管齐下,才能刹住这股危险的“出轨”歪风,确保每一位驾驶者的安全之路畅通无阻。
弹窗广告遮导航,“服务”别跑偏了“方向”!(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