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阳光像熔化的铁水泼洒在宁波街头,外卖小哥王师傅的电动车在中山路拐角停下。他熟门熟路地走进社区门口的蓝色帐篷,灌满水壶,抓起两片湿巾擦脸,整个过程不到三分钟。这个被称作“清凉驿站”的地方,没有隆重的揭牌仪式,却让无数像王师傅这样的劳动者,在烈日下触摸到了城市的温度。这得益于近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面向全市社区(村),正式发出的“清凉驿站”征集令。
这样的场景正在中国许多城市上演。从宁波持续九年的“清凉一座城”行动,到武汉防空洞里的剧本杀,再到贵州山区的冰浆摊,高温下的中国正在书写两个平行故事:一个是政府、企业、市民共同编织的温情网络,另一个是市场自发形成的“热经济”。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叙事,正勾勒出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生动图景。
仔细观察宁波的清凉驿站,会发现许多耐人寻味的细节。社区大妈每天多熬一锅绿豆汤,药店老板定期补货藿香正气水,便利店设置“爱心冰箱”但从不设监控。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背后是公共服务理念的深刻转变——从“政府配餐”到“群众点菜”,从“统一配送”到“精准投喂”。就像那位总在驿站歇脚的老环卫工说的:“现在连盐汽水都分含糖无糖的,比自家闺女想得还周到。”
而市场的嗅觉总是最灵敏的。景德镇的刨冰摊主把传统瓷碗换成网红杯,营业额翻了三倍;重庆防空洞火锅店推出“冰火两重天”套餐,预约排到两周后。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商业创新,恰恰印证了经济学那个朴素的道理:需求从来不是创造出来的,而是被发现和尊重的。当政府搭建的“清凉驿站”与商户自发的“纳凉经济”相遇,就像两条溪流汇成江河,形成了社会治理的良性循环。
但最动人的还是普通人的选择。杭州地铁站的纳凉区里,务工者会自觉避开早晚高峰;上海博物馆的冷气展厅中,遛弯的大爷轻声细语;宁波清凉驿站的留言本上,最多的不是感谢而是“明天我带西瓜来”。这些细节在叙说,当公共服务真正尊重人的需求时,公民意识就会像雨后春笋般自然生长。这时候,高温考验的不是空调数量,而是社会的共情能力。
回望这些年各地的纳凉实践,会发现一条清晰的演进轨迹:从早期的“送清凉”物资派发,到现在的“种清凉”生态培育;从政府单打独斗,到社会多元参与;从解决“高温痛点”,到创造“温情亮点”。这个过程,恰似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个微缩景观。北京胡同里的“小哥加油站”、广州城中村的“天台电影院”、成都街头的“爱心冰柜”,虽然形式各异,但内核都是把人的感受放在首位。
“清凉驿站”最大的启示或许在于:真正可持续的治理创新,往往诞生在政策与民意的交汇处。它不需要宏大叙事,就像那位每天往驿站送自制酸梅汤的宁波阿婆说的:“我就是想着,要是自家孩子在太阳底下跑,也有人给他递杯水。”这种将心比心的朴素道理,或许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最生动的注脚。
当夕阳西下,王师傅结束一天的工作,把电动车停在驿站充电。他掏出手机扫了扫墙上的二维码,页面上跳出附近商户的夜间折扣信息。这个瞬间,公益的温度与经济的活力悄然相遇,编织成中国城市最真实的夏天图景。在这里,每一份善意都不会落空,就像驿站里那台永远不断电的冰箱,装着的不仅是冰水,更是一个社会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待。(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丁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