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24亿元巨资,扔到水里也能听个响声

2025年07月04日17:51

来源:大河网

近日,耗资24亿元建成,4年巨亏超10亿元,湖南张家界大庸古城因“冷清”登上央视《焦点访谈》。偌大一片“古城”中,停车场反成唯一盈利之所,此等讽刺意味,简直穿透了人造古城的金玉其外,直指其内里的败絮其中。大庸古城之殇,失败不是偶然,而是“复制品”古城泛滥成灾的缩影,是漠视市场法则、热衷政绩工程的沉疴复发。

所谓“造城”,始于拍脑袋决策,终于市场无情淘汰。古城古镇建设之风于2016年前后席卷各地,大庸古城仓促上马,试图复制成功路径。然而,“边建边改”、“施工等设计”的窘迫之态,早为后续困局埋下伏笔。其规划内容缩水,手续不全,超概算逾期问题频出,暴露出审批监管的千疮百孔。此等“造”法,不是“为官一任,造城一时”?决策者眼中只有“政绩坐标”,却无“市场罗盘”,最终堆砌的不过是纸上幻影,空中楼阁罢了。

大庸古城内容供给的贫瘠,也一步步将其推向了深渊。核心项目《遇见大庸》投资巨大而承载量低,同质化严重终至停演;除两个沉浸式项目外,其余都是商业街区与客栈酒店。文化内涵的稀薄,使其无法承载“打造全国示范标杆”的豪言壮语。当“复制粘贴”成为文旅项目的通行法则,那不是将千年积淀的独特文化降格为流水线产品吗?文化灵魂一旦被抽离,再华美的躯壳也只能沦为无萍之根,在文旅转型浪潮中随波逐流。

当前,张家界市委、市政府组建专班重整债务,固然为亡羊补牢之举。然而,“大庸”的警示意义,也在于为各地高歌猛进的“造城”敲响警钟。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根植于对市场规律的敬畏,来源于对地方文化独特性的深耕。政府之手应着力于搭建平台、优化生态、保护文脉,而不是越俎代庖,亲自下场“造景”。

古城古镇的生命力,从来不是钢筋水泥所能浇筑;它扎根于历史土壤的深处,呼吸于市井烟火的日常。当仿古城墙的砖缝里长出真正的苔藓,当街巷中弥漫着百姓生活的烟火气,文化才能获得其本真的重量与温度。

俗话说,钱扔到水里还能听个响。如今看来,24亿元巨资扔到水里有时真的连响都听不到了,因为去年上半年,大庸古城日均购票人数不足20人,濒临破产。可以说,大庸古城那空旷的街巷,已经是市场掷地有声的判词——文旅产业不是靠“造”出来的,而是靠尊重规律、敬畏文化、用心经营,在时间的土壤中自然生长出来的。惟有在市场的熔炉里熬过千锤百炼,才能在游客心中铸就靓丽风景。(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朱波)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