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宛平城墙上的弹坑仍在无声控诉

2025年07月07日11:47

来源:大河网

2024年7月4日,新华社记者拍摄的宛平城城墙弹坑遗迹照片在网络流传,这些深嵌在砖石中的战争疤痕,与日本教科书中新印刷的谎言形成刺眼对比。2025年6月,东京书籍出版社的初中教材赫然写道:“日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夜间演习时遭到不明枪击”,继而才攻击中国守军阵地。

88年前的枪声划破北平夏夜时,日本华北驻屯军第三大队长一木清直正急切等待借口。1937年7月7日晚,他的部队在卢沟桥附近进行以中国守军为假想敌的实弹演习。当一名士兵暂时离队被报“失踪”,日军立即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

面对中国守军第29军的严词拒绝,日军炮口转向了这座古城。

蓄谋已久的战争导火索。事变前夜的华北,日军早已布好战争棋局。1936年2月至6月,日本派往北平的“中国驻屯军”从2003人激增至5774人,短短4个月兵力膨胀近两倍。增兵同时,日军强行入驻战略要地丰台车站,1936年9月18日更制造“第二次丰台事件”,逼迫中国守军撤防。

“七夕晚上,在华北会发生和柳条湖一样的事件”——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生援引日本高级特务今井武夫的回忆录,揭露事变前东京政界已流传此消息。日军自导自演的把戏,与其1931年策划九一八事变如出一辙。

事变亲历者郑福来当时不满7岁。2010年接受采访时,老人清晰记得那个血腥黎明:“7月8号那天,天不亮枪炮声就响了,把我惊醒了……路上经过小松树林,躺满了牺牲的战士”。《大公报》战地记者方大曾冒险骑自行车赶赴现场,记录下二十九军青年士兵们“天真活泼和英勇热烈的心”。

回龙庙阵地上,秘密共产党员沈忠明排长率全排抗击数十倍日军。他们战斗至最后一刻,诠释了民族不屈的血性。枪声惊醒了沉睡的民族,四万万人的抗战烽火自此燎原。

教科书里的弥天大谎。2025年7月,日本主流教材《新编新社会历史》中的描述引发轩然大波:“日军在演习时遭到不明枪击”后攻击中国军队。这类表述与靖国神社游就馆的右翼说辞完全一致,构成系统性的历史篡改工程。

日本历史学家纐缬厚痛斥:“卢沟桥事变是侵华日军自导自演的事件。日本史学界通过客观考证早已明确。日本右翼仍编造谎言,试图将责任推给中国军队”。这种历史修正主义背后,是拒绝承认侵略罪行的“加害者心态”。

明治学院大学研究员松野诚也发掘的新史料,撕开日本军国主义的谎言面具。1937年出版的《有关卢沟桥事变流言蜚语事件参考资料》记载:日本政府用“陆军刑法”镇压33起反战言论。

一位朝鲜司机因在东京讲述淞沪会战真相被捕,只因他说出“扬子江飘满日军尸体”“中国空军占优”等事实。军国主义政府就这样制造了没有言论自由的黑暗时代。

教科书篡改由来已久。2014年,右翼的育鹏社教科书将事变责任完全推给中国。安倍政权更利用行政手段推广这种毒教材。已故学者吉冈吉典曾犀利指出:事变核心不在谁开第一枪,而在日军蓄意增兵与挑衅。

历史伤痕下的现代博弈。卢沟桥的狮子记得,88年前那晚开始的民族劫难。501座石狮曾见证马可·波罗赞叹的“世界最美之桥”,却在1937年7月后目睹山河破碎。十四年抗战中,中国军民伤亡超3500万,60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沦陷。

松野诚也捧出新发现的审判档案时强调:“回顾错误历史才能着眼未来和平。日本宪法第九条承诺不再发动战争,这在当今国际形势下尤为重要”。和平承诺需要历史真诚作为基石。

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日本教科书事件刺痛了尚未愈合的伤口。卢沟桥抗战馆馆长罗存康抚摸城墙弹痕时说:真实历史不应被掩盖。

东京书籍出版社的教科书编辑们或许从未见过宛平城墙上的弹痕,那些深凹的创伤在阳光下依然灼目。而在日本,明治学院研究所里,松野诚也打开的33份“流言蜚语事件”档案,正无声诉说着军国主义如何恐惧真相。

历史的记忆在东亚上空形成两种气旋,一种试图抹平战争罪行的痕迹,另一种执着守护血写的事实。当卢沟桥第501只石狮继续凝视着永定河水,它见证的不仅是88年前的烽火,也是一场仍在进行的历史真相保卫战。

唯有在教科书里写下诚实的文字,和平的星空才能真正照耀这片土地。(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朱波)

责编:孙华峰   编辑:任昱炎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