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内陆城市写给海洋的情书:“洛阳动力”何以破局全球航运脱碳?

2025年07月07日11:49

来源:大河网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提起洛阳,很多人想到的是千年古都的厚重,龙门石窟的精美,还有牡丹花开得绚烂。可谁能想到,如今,这座千年古都竟凭借一艘名为“氨晖号”的白色船舶,写下了属于中国内陆城市的“海洋诗篇”——全球首艘纯氨燃料内燃机动力示范船“氨晖号”,日前在安徽合肥巢湖水域完成首航。这可不是简单的技术突破,而是一场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绿色革命。它让世界看到了“洛阳动力”的硬核实力,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在全球航运脱碳赛道上的担当与作为。

历史总是充满奇妙的轮回。一千三百年前,洛阳作为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天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如今,这座不靠海的内陆城市,正以另一种方式重返海洋文明的舞台中央。中船河柴,这家扎根洛阳的国企,用十年磨一剑的韧劲,把内燃机技术从陆地“搬”到了海上。过去,内陆城市总被认为远离市场、技术滞后,可洛阳偏不信这个邪。他们瞄准航运脱碳这一世界难题,将氨燃料这种“零碳潜力股”变成了现实。“氨晖号”就像当代“郑和宝船”的绿色心脏,让中国制造站在了全球航运变革的潮头浪尖。洛阳的技术冲破了地理界限,在巢湖水面划出一道绿色弧线。这背后,是中国内陆城市从后方支持到前沿攻坚的华丽转身,是“陆地思维”向“海洋视野”的跨越升级。这股敢为人先的劲儿,打破了人们对内陆城市的固有认知。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有创新的决心和勇气,哪里都能成为梦想启航的港湾。

“氨晖号”的首航,是一场“零碳实验”的成功落地。航运业是全球贸易的“大动脉”,却也是碳排放大户。寻找清洁低碳能源,是全世界都在攻关的难题。氨燃料技术的突破,堪称“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典范。这种常见于化肥领域的化合物,经中国工程师的妙手,成为破解航运业“碳困局”的金钥匙。数据显示,全球航运业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超过10亿吨,占全球总量近3%,相当于德国全国的排放量。国际海事组织定下目标,2050年航运碳排放要减半,这可不是喊喊口号就能实现的——传统燃油船得改,新能源技术得攻,整个行业都得动大手术。而“氨晖号”的纯氨动力系统,实现了二氧化碳近零排放,其意义不亚于当年蒸汽机取代帆船的革命性跨越。洛阳的工程师们用“绣花功夫”改造了点火系统、燃料供给系统等核心部件,让“老树发新芽”。这不仅是企业的突破,更是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的担当。就像当年“高铁出海”改变世界交通格局,今天的“氨动力”正在重塑航运业的未来,为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赢得更多话语权。

这场“内陆与海洋的对话”,折射出中国制造业的深层变革。中船河柴的成功,绝非偶然。从2024年承接项目,到设备交付、陆上联调、装船试航,工程师们像“守夜人”一样,全程跟进,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客户说他们高效,可这高效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钻研,是“把问题留在实验室,把可靠交给海洋”的责任感。曾几何时,“沿海搞制造、内地供原料”是产业布局常态。但“洛阳动力”的实践告诉我们,在高质量发展新赛道上,地理区位不再是决定性因素。中船河柴在内陆实验室攻克海洋装备尖端技术,就像华为把5G技术带到黔北山区,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制造业遍地开花的生动写照。这种硬实力背后的“软担当”,是中国制造从“大”到“强”的关键。

从“一艘船”到“一片海”,“氨晖号”的首航只是开始。中船河柴的规划里,纯甲醇、氨氢燃料、兆瓦级机型……这些名词不是“技术清单”,而是一张通往未来的路线图。他们要做的,不仅是造几台发动机,更是要构建一个覆盖海洋、陆地、工业的清洁能源体系。这就像当年“两弹一星”让中国挺直腰杆,今天的“低碳动力”让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掌握话语权。从内陆到海洋,从跟跑到领跑,洛阳动力的破局,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的缩影,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答案。它打破了“内陆=保守”“沿海=开放”的刻板认知,诠释了“创新不问出处”的哲理。如今,洛阳的“绿色引擎”已经发动,未来,还会有更多低碳燃料机型从这里诞生,为全球航运业装上“中国芯”。

向海而兴,向海图强。习近平总书记说,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洛阳的探索,正是践行这一理念的生动写照。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洛阳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的海洋新篇,不仅是对技术创新的追求,更是对人类未来的担当---绿色发展不是负担,而是机遇;脱碳攻坚不是独奏,而是协奏。“洛阳动力”的破局,是起点,不是终点;是答案,更是邀请——邀请世界与中国一起,驶向一个更清洁、更美好的未来。这,就是中国内陆城市写给海洋的最美情书。相信在更多“洛阳动力”的推动下,我们一定能早日驶向航运脱碳的彼岸,还地球一片碧海蓝天。(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