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周末,外卖骑手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忙碌时刻。在7月5日,某外卖平台单日零售订单突破历史纪录——达到1.2亿单,其中餐饮订单则超过1亿单。奶茶店店员惊呼“一天把半年库存卖完”,更有骑手感慨“没见过这么大场面”——时薪轻松过百、日收入翻倍。不少消费者在网上晒出自己在冰箱里囤满蜜雪冰城、茶百道等照片,感慨“实在是喝不下了。”这场由巨额补贴点燃的“爆单”盛宴,在炎炎夏日里灼热上演。
但是,外卖狂欢之后,我们真的赚到了吗?
消费者抢到“免费”奶茶,却可能付出健康的成本。有人冰箱塞满饮料喝到血糖飙升,有人一日三顿外卖吃出肠胃问题。高温下,部分廉价餐盒释放有害物质,长期使用暗藏风险。便宜是真便宜,但“占小便宜吃大亏”的老话,从来不是危言耸听。
骑手们收入翻倍,但代价是日均12小时的高强度奔波。有骑手苦笑:“今天赚的钱,明天可能得交给医院。”平台用补贴刺激订单,却把疲劳驾驶、中暑风险转嫁给了劳动者。这种“拿命换钱”的模式,能撑多久?
商家同样进退两难。爆单背后,可能是原材料短缺、偷工减料、品控失控。像“一天卖完半年的量”,用的是不是好原料?自然要打个问号。低价竞争挤压利润,最终可能牺牲的是食品安全。
这场狂欢的本质,是平台在存量市场里的“内卷式”竞争。淘宝、京东等平台砸钱抢用户,但蛋糕就那么大,烧钱换来的增长,不过是左手倒右手。某外卖平台CEO一边说“补贴不可持续”,一边又跟进千亿投放,恰恰暴露了行业的囚徒困境——谁不补贴,谁就掉队。
这种竞争扭曲了市场。平台用算法和流量绑架商家,消费者被训练成“没有优惠不下单”,骑手在系统催促下疲于奔命。最终,所有人都在为“虚假繁荣”买单。
中央财经会议早已敲响警钟:要治理低价无序竞争,推动高质量发展。外卖行业要破局,必须跳出“烧钱—抢单—再烧钱”的死循环。
平台该做的,不是撒钱抢市场,而是提升服务价值。比如,用技术优化配送路线,让骑手少跑冤枉路;推广环保餐盒,让消费者吃得放心;扶持商家研发健康餐品,而不是逼他们压价求生。
监管也不能缺位。既要防止平台用补贴挤压中小商家,也要保障骑手权益,避免“灵活就业”变成“裸奔就业”。4月,《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正式实施,正是给无序竞争套上缰绳。
消费者同样需要觉醒。便宜固然好,但健康更无价。如果有一天,我们愿意为一杯用料扎实的奶茶多付两块钱,而不是疯抢“免费但可能掺水”的饮料,市场才能真正走向良性循环。
外卖补贴大战像一场夏日烟火,绚烂却短暂。当热闹散去,留下的不该是一地鸡毛,而是对行业未来的思考。
真正的商业文明,不是靠烧钱砸出来的虚假繁荣,而是靠品质、服务和责任赢得信任。中央说“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放在外卖行业也一样——少点套路,多点真诚;少些内卷,多些创新。毕竟,老百姓要的不是一时免费的奶茶,而是长久安心的每一餐。(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丁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