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从“绿能小车”到“非遗棋局” 郑州如何为中国科创注入“少年心气”?

2025年07月08日13:21

来源:大河网

少年的脑袋里,藏着改变世界的力量。近日,在郑州举办的全球发明大会中国区河南赛区竞赛上,2000多名中小学生化身“小发明家”,带着他们的发明齐聚中原。从能切换六种动力的“绿能行者”环保小车,到把京剧、剪纸“玩”进棋盘的“非遗趣味亲子棋”,孩子们用奇思妙想证明:创新从来不是大人的专利,少年的“心气”里,早早就种下了未来的模样。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创新的另一种模样——不是实验室里的高精尖,而是孩子们眼睛里闪烁的光。这光,照见的正是创新中国的未来底色。

少年心气,最是创新的源头活水。那个设计“绿能小车”的初中生张涵雨未必知道,她的作品暗合了国家“双碳”战略;那个创作“非遗棋局”的小学生刘莘培可能也没想过,她的棋盘正在为文化传承打开新路。但正是这种未经雕琢的原始创意,往往藏着突破性的种子。钱学森曾感慨“科技创新不是计划出来的”,而今天的教育者越来越懂得:要给天马行空的想象留出跑道。看看这些作品吧——用气球反冲动力的小车、把刺绣变成棋子的游戏,哪一样不是打破常规的“非标答案”? 

创新的种子,要在开放包容的土壤里才能生根发芽。郑州连续三年“牵手”全球发明大会,绝非偶然,背后是中部崛起的创新生态。地处中原腹地,飞机2.5小时、高铁5小时几乎能通达全国,这份说走就走的便利,让不同地域的创意在这里碰撞;而骨子里的包容劲儿,更让古老的商都拥抱每一个新奇想法。但更深层的原因,是这里正在形成的创新“苗圃效应”。就像航空港区管委会负责人说的,这些孩子搭建的是“与未来对话的桥梁”。当一座城市把三千多名小发明家的奇思妙想当宝贝,它已经在为十年后的产业变革埋下伏笔。从“郑中心”到“创中心”,需要的不正是这种甘当创新土壤的远见吗?就像郑州街头既有胡辣汤的烟火气,也能找到世界各地的美食,这种海纳百川的气质,恰恰是创新最需要的养分。当越来越多孩子在这里感受到“想啥都能试,失败也不怕”的氛围,创新的火苗自然越烧越旺。

   少年的创造力,一头连着传统文化,一头通向科技未来。看着孩子们把非遗变成桌游,用太阳能驱动小车,忽然想起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在“绿能行者”的车轮里,藏着对绿色发展的向往;在“非遗棋局”的方寸间,跃动着文化传承的热忱。这难道只是一个个小发明?分明是少年们在用自己的方式,把五千年的文明底蕴和新时代的科技浪潮紧紧攥在手里。当古老智慧遇上现代创新,迸发的不仅是创意的火花,更是文化自信与科技自强的交响。 

比发明更珍贵的,是创新种子的生长环境。给少年一方舞台,他们能还世界一个惊喜。值得玩味的是,今年河南赛区3200人报名参赛,比去年近乎翻倍,作品的脑洞和含金量也直线上升。这背后,是越来越多城市像郑州一样,愿意为少年的异想天开托底。从社区的科创角到学校的实验室,从政府的专项支持到企业的公益帮扶,全社会都在努力告诉孩子们:大胆想、勇敢试!因为大家深知,今天这些追着问题跑、敢向未知闯的少年,就是明天推动中国科技巨轮破浪前行的“后浪”。这种“不设天花板”的教育,正在打破“创新是天才专利”的迷思。正如一位评委感叹:“今天坐在小板凳上讲解发明的孩子,可能就是明天科技突破的破壁人。”  

少年强则科技强,科技强则国家强。看着那些略显粗糙却生机勃勃的作品,看着孩子们眼里闪烁的光芒,忽然想起任正非说过的话:“要让黑土地上长出新庄稼”。这些少年发明家们,不正是中国创新最肥沃的黑土地吗?他们的“绿能小车”或许还跑不进生产线,“非遗棋局”也未必能商业化,但那种把太阳能和橡皮筋混搭的大胆,把传统文化“玩”出新花样的机灵,恰恰是创新生态最需要的微量元素。

当更多城市像郑州这样,愿意为孩子们的异想天开搭建舞台;当更多教育者明白,保护“少年心气”比训练标准答案更重要——我们就能读懂,为什么说“抓创新就是抓未来”。所谓创新驱动发展,从来不是一句空话。它藏在少年们拆解玩具时的专注里,写在他们画满涂改痕迹的设计图上,更涌动在每一个“我想试试看”的勇气中。毕竟,今天在展台上发光的那些眼睛,终将照亮中国创新的星空。(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

责编:任昱炎   编辑:任昱炎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