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见缝插景”,“小口袋”兜满大“治”慧

2025年07月08日13:55

来源:大河网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已建设口袋公园4.8万多个、绿道超过12.8万公里。36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实施了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轮换开放草坪1.8万余公顷,增加健身设施18万多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一些城市边角地等空间的利用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各地不断探索这些城市“边角料”的多元化立体复合使用,无数“口袋公园”便应运而生。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形限制、历史遗留、城市更新等因素的影响,总会留下一些闲置的“边角料”,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对城市“边角料”的精雕细琢,不仅能提升城市的“颜值”,更能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可达、管理规范的健身、休闲、娱乐和学习空间,让更多群众享受到近在身边,甚至“家门口”的优质普惠公共服务。对于这些“边角料”的治理,看似小事,却折射出党委、政府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智慧”,同时也是衡量一座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尺。

“口袋公园”顾名思义旨在“小”和“巧”,但正因为其“小巧玲珑”,更能凸显各级党委、政府城市治理的“匠心”,彰显出相关公务人员一心为民的“初心”。一些城市通过深挖这些“边角料”的价值,因地制宜推进“公园+体育”“公园+文创”和“公园式”商场等建设,让居民能够“推窗见绿”“出门即景”,实现家门口的“诗和远方”。当“边角料”变身公共服务“补丁”,实现了碎片资源的精准匹配;当“剩余空间”的遗憾,摇身一变成为“转角遇美”的惊喜,这些让城市“闲置地”变身新亮点的举措,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因此,“口袋公园”的建设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关系着民生福祉。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口袋公园”虽然小,“小切口”撬动了城市管理的“大提升”,彰显着巧治善为的“大智慧”。这些“剩余空间”的及时“盘活”,不仅克服了城市治理中的“脏乱差”等问题,更是展现了城市管理者“见缝插针”的治理技巧,这种让城市“闲置地”变身“金角银边”,让“剩余空间”变成城市新增亮点的做法,能够有效解决“大城市病”,提升城市宜居水平,乐见更多用足耐心、细心和决心精准打磨的治理细节,带来更多的“废料”不废或变“废”为宝的“惊喜”,这样,城市“小口袋”里面所充盈着的,必将是民生获得感的“大幸福”,会让城市发展更加和谐。(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发治)

责编:任昱炎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