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当“行千里”,莫“坐屋里”

2025年07月08日13:55

来源:大河网

“坐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这一箴言在当下更显分量。然而,仍有干部深陷“屋中”囹圄,仅凭二手材料描绘民生图景,依赖“键对键”的虚拟沟通,回避“面对面”的真实接触,做起了“云端指挥官”。当“坐屋里”决策成为一种常态,“行千里”便非仅仅是作风要求,更关乎着政策能否在泥土中扎根、在群众心间生根,政令能否真正畅通无阻地“行万里”。

“坐屋里”隔绝了真切的民情。再精密的模型、再庞大的数据,终究替代不了基层土壤的触感、无法全然传递百姓心头冷暖。会议室中的蓝图,可能成为空中楼阁;办公室里自以为“对症下药”的良方,在基层水土不服时,只会导致“药石罔效”的尴尬结局。焦裕禄曾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若仅靠层层汇报,如何能嗅出兰考盐碱地的苦涩?当干部长久深居“屋里”,心与群众便相隔山海,政策善意亦被猜疑,政令传达往往失真,最终陷入“塔西佗陷阱”的泥潭,纵使再宏大的施政蓝图,也只能因信任缺失而搁浅,沦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行千里”应成为治理现代化所必需的关键行动。这不仅是对干部的基本要求,更是干部主动走出信息茧房、打破认知壁垒的决心之举。浙江“千万工程”的二十年蝶变,起点正是干部们用脚步丈量出十万个村庄的肌理,从污水横流处倾听民瘼,在鸡犬相闻中感知期盼,终将纸上蓝图化为阡陌间的诗意栖居。“行千里”是政策落地的必要校正仪,让决策者真正了解民情实况,使政策与百姓心声在动态中不断校准、紧密契合。唯有如此,政策才不会成为悬于半空的“飘蓬”,而是化为根植沃土、枝叶扶疏的参天大树。

“行千里”更深层意义在于重建血肉联系,以“身”入基层,方能以“心”通民心。孔繁森两次进藏工作,在阿里地委书记任上,他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行程8万多公里,深入牧区帐篷、雪山峡谷,与藏族同胞同吃同住,访贫问苦,寻找脱贫致富之路,最终将生命献给了雪域高原。当群众亲眼看见干部身影常驻于身边,真切感受到他们的关切与汗水,信任才如春水般自然流淌。这种源自泥土的信任,正是精准服务最坚韧的基石,也是国家意志与人民意愿水乳交融的源头活水。

从“在屋里”到“行千里”,是对治理源头活水的重新追寻。当干部真正以脚步丈量大地、与群众心意相通如血脉相连,才能使政策落地生根、政令畅通无阻,将“在屋里”的纸上宏图化为“行千里”的锦绣实景。(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候舒雅)

责编:杜若森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