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张演员金世佳遗失的身份证照片,意外引发了一场关于证件照标准的讨论。网友的疑问很简单:2013年拍摄身份证照片时是否可以戴眼镜?公安部门的回应也很明确:可以。这场看似平常的问答,却折射出社会治理中一个值得深思的命题——如何在规范统一与个性尊重之间找到平衡点。
身份证作为公民最重要的法定证件,其照片标准自然需要严格规范。公安部制定的《居民身份证制证用数字相片技术要求》对照片的尺寸、分辨率、背景色等都有明确规定,这是确保证件识别效率和安全性的必要之举。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技术性规定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调整优化。比如眼镜佩戴问题,从最初的不允许到允许佩戴不反光眼镜,就体现了标准的人性化演进。
更具时代意义的是各地对“汉服身份证”的开放态度。深圳、长沙、洛阳等多地警方明确表示,只要符合规定,汉服照片就能通过审核。这种包容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反映了社会治理理念的进步。在确保识别功能的前提下,允许公民在证件照中保留一定的文化特征和个性表达,这种柔性管理值得点赞。
但也要看到,标准执行中的地区差异可能带来新的困惑。北京朝阳警方对丝绸材质汉服可能产生反光的担忧不无道理,这提示我们需要在创新与规范之间把握分寸。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简单地禁止或允许,而在于建立更加精细化、科学化的标准体系。比如可以针对不同服饰材质制定具体的反光限度标准,或开发更智能的图像审核系统来识别合规的传统文化服饰。
更深层看,证件照标准的演变是一部生动的社会治理进化史。从早期强调整齐划一,到现在兼顾规范与个性,反映的是治理思维从管理本位向服务本位的转变。在这个意义上,一张小小的身份证照片,成为观察政府服务意识和治理水平的重要窗口。
当年轻人穿着汉服拍摄身份证照片时,他们不仅是在表达个性,更是在参与塑造一种更具包容性的社会文化。而管理部门以开放态度回应这种需求,则展现了一个成熟社会的自信与温度。规范与个性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在智慧治理的框架下,二者完全可以和谐共存。这或许就是那张引发热议的身份证照片,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