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壶不开提哪壶”本是一句俚语,比喻专拣对方的忌讳或弱处去说,多少带有一点贬义。言下之意,是告诉人要学会察言观色,见风使舵,对别人不愿意面对的尴尬事情,要假装没看见,这样才既不会得罪人,也避免给自己添麻烦。
“不开之壶”,是基层工作中难解的疙瘩,是群众急需解决的急难愁盼问题,而且很多都是长久累积的“老大难”问题。比如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脏乱差问题、久拖不决的房产证办理难题、威胁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生产隐患……面对这些“不开的壶”,有的干部怕惹麻烦,选择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的因为能力不足,面对复杂问题束手无策,选择“绕道走”;有的因为作风漂浮,习惯在办公室里“拍脑袋”决策,面对棘手问题,只能选择假装没看见。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视问题要防止大而化之、隔靴搔痒,避重就轻、避实就虚”。直面问题,就不能有“遮丑心态”。遮丑不能去疾,只会阻碍改进的脚步。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敢于担当,敢于较真,不但不能对“不开的壶”假装没看见,而且还要动真碰硬,亮出“哪壶不开就提哪壶”的勇气和胆识,深入查摆问题,深挖问题根源,找准问题症结,直戳痛处、直揭伤疤、直面不足。
正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其他的壶都沸腾了,那一壶却没有开,肯定是有原因的,说明这一壶要烧开,不但需要对它高度重视;而且还需要想更多的办法,留下更多的汗水,久久为功,才可能让“不开的壶”的水也早日沸腾。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时,面对肆虐的风沙,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带领群众查风口、探流沙,最终找到了治理良策;谷文昌在东山县植树造林,历经多次失败仍坚持不懈,终将荒岛变绿洲。这些优秀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干出实绩、赢得民心,正是因为他们始终秉持问题导向,把解决群众困难视为己任,敢提、善提“不开的壶”,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
水不开,就要添柴加火;壶不开,就要多想办法。党员干部当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紧盯那些群众反映强烈却长期得不到解决的“不开之壶”,用聪明才智、实干担当让每个“壶”都热气腾腾,把党的温暖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真正送到百姓心坎上。(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