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报高考志愿,应尊重学生意愿

2025年07月09日15:12

来源:大河网

据报道,近日,江西瑞昌市第一中学一班主任因学生未按自己建议填报“清北”志愿而发表不当言论,目前校方和当事班主任已向学生及家长致歉。这次事件迅速引发社会关注,其核心问题在于,老师是否能将个人对“清北”志愿的期待凌驾于学生自主选择之上。

需要指出的是,高考志愿填报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次关键抉择,不仅需要理性规划,更应该坚守尊重学生基于自身成绩、兴趣和未来规划作出自主决策的权利。在瑞昌一中事件中,老师基于学生高考成绩和家长沟通情况给出报考建议无可厚非,然而当学生并未采纳自己的建议后,以不当言论表达不满甚至解散群聊,不仅是将志愿填报当作“必须服从”的压力测试,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而且还违背了教育的本质——教育并不是为名校培养学习工具,而是让每一名学生找到适合自己成长和发展的道路。

这次事件暴露出部分教育工作者仍存在“唯名校论”的功利化倾向,其背后或许是对升学率、学校排名的看重。老师在与家长沟通志愿填报的建议时,老师应该成为一名“引导者”,帮助学生理清信息、权衡利弊,在此基础上给出自己的建议,但绝不能变成“决策者”,将自己的个人期待强加于学生。学校在通报中强调“强化考试招生正面宣传引导,充分尊重学生意愿,不得以任何方式干预学生的志愿填报”,是对本次事件的及时纠偏,其他学校也应从中汲取教训,将“尊重个体”的意识融入日常教育管理,让每名学生都能在包容的环境中成长。

值得欣慰的是,这几名学生有着自主的判断能力和独立的决策能力,坚持按照自己的意愿填报志愿,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这种对自我需求的清晰认知应该得到鼓励和支持,从长远看这也有助于培养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人才。

要杜绝此类争议,需要多方合力构建尊重自我选择的志愿填报环境。教育部门应加强监督,严肃查处干预行为。学校方面要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明确指导不等于干预,建议不等于强制。学生家长应拿出时间与精力,多从权威渠道查询信息,听取政策宣讲,而非盲目依赖教师或高价咨询机构。同时,社会层面要破除“唯名校论”的迷思,理解高考志愿的核心是 “适配”而非“攀比”。

高考志愿填报作为高考的最后一棒,需要的是理性的建议、充分的信息和尊重的态度,唯有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学会对人生负责,才能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培养出真正有独立思想、有人生方向的新时代青年。(李家亮)

编辑:任昱炎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