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本升专”现象,敲响了本科教育脱节的警钟

2025年07月09日16:35

来源:大河网

近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一则招生简章引发热议:其动车组检修等专业面向本科毕业生招生,计划招录135人,最终授予专科学历。这一被戏称为“本升专”的现象,表面看是年轻人挣脱学历束缚、拥抱职业技能的务实选择,实则尖锐地折射出当下本科教育与实践需求的巨大鸿沟。

就业市场的残酷现实是重要推手。智联招聘2024年报告显示,大专应届生offer获取率(56.6%)已显著高于本科生(45.4%)和硕博生(44.4%),且差距在扩大。在铁路等实操性强的行业尤为明显:2025年上海铁路局校招中,专科生录取人数(约3300人)是本科生(约1200人)的近三倍。严峻形势下,“回炉再造”成为部分本科生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无奈之选。

然而,“本升专”绝非简单的观念转变,其深层根源在于本科教育的严重“偏科”——重理论轻实践,导致毕业生沦为“纸上谈兵”者。铁路招聘方直言,许多本科生存在“三不”窘境:不会看图、不会用仪、不敢上轨。反观专科生,依托“2+1”等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两年在校学习,一年企业跟岗实操),毕业时多已手握岗位资格证,实现毕业即上岗。就业市场上的“本科歧视”的来源并非智力差异,而是培养路径之别:专科教育紧密对接产业需求,有效降低了企业培训成本,提升了毕业生即战力。

反观不少本科院校,其培养模式近乎“高四”延续。学生深陷书本与考研考公的围城,宝贵的实习实践沦为形式化点缀,甚至被校方默认为“不务正业”的可选项。当前社会早已从慢悠悠的“绿皮车”升级为飞驰的“复兴号”,这种滞后于时代的封闭教育,产出的只能是面对就业市场手足无措的“高四生”。即便事后有“本升专”的补救通道,那被虚掷的四年光阴与错失的机遇,又该如何追偿?

“本升专”绝非个体选择的注脚,它是一记刺耳的警钟,长鸣于高等教育的殿堂之上。教育绝非象牙塔内的孤芳自赏,而应是与时代脉搏、社会需求同频共振的交响。本科院校亟须摒弃陈腐观念,打破理论围墙,大幅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将实操技能融入课程核心。深化产教融合,与企业建立实质性合作,共建实验室、开发实训课程、提供高质量实习岗位。重塑评价体系,改变唯分数、唯论文、唯考研率的导向,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成果。

唯有如此,本科教育才能培养出兼具深厚学养与过硬本领的高素质人才,让毕业生在职场洪流中自信扬帆,而非被迫“降维求生”。这记警钟,敲响的是变革的紧迫性——教育必须回归其服务社会、赋能个体的本质,方能真正成为驱动进步的引擎。(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席忠翔)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