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在北京盛大启幕。这场汇聚全球6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代表的盛会,宛如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中国高铁的辉煌成就,更让大国自豪感如潮水般汹涌澎湃。它不仅是中国高铁发展成就的集中展示,更是一个大国在科技、民生、国际合作等多维度自信的生动彰显。
自主创新是大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底气之源。中国高铁的崛起,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自主创新奋斗史诗。从早期艰难引进国外技术,到如今CR450动车组以400公里时速试验运行,中国用短短十几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高铁发展历程。CR450动车组仿生学设计的“飞箭”“鹰隼”车头降低气动阻力30%,永磁牵引电机效率提升3%,整车减重10%以上,这些令人瞩目的数据背后,是数万名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的钻研,是攻克高原软岩隧道、极寒环境运行等世界级难题的坚韧。
在国际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国高铁突破重重技术封锁,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华丽转身。这种自主创新的能力,是大国在科技领域自立自强的坚实底气,让我们在世界舞台上拥有了话语权和主动权。它彰显了中国对核心技术的绝对掌控,更体现了“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战略定力和民族自信。
民生福祉是大国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高铁织就的不仅是纵横交错的交通网,更是温暖人心的民生网。中国4.8万公里高铁网覆盖97%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京沪高铁日均开行列车超100对,发车间隔最短4分钟,让“千里江陵一日还”从诗句变为现实。成贵高铁穿山越岭,带动云贵山区旅游业年增收超20亿元;长三角“1小时通勤圈”促进人才自由流动,激活区域经济活力。
12306客票系统以7.2亿注册用户、年售票55.5亿张的规模,成为全球最大票务平台,移动支付、静音车厢等创新服务让钢铁轨道浸润着人文温度。这些成就背后,是中国对民生福祉的高度重视,是将科技优势转化为民生红利的生动实践。它体现了大国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让每一个普通民众都能共享国家发展带来的红利,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
开放合作是大国胸怀天下的责任担当。当雅万高铁将雅加达至万隆的旅行时间从3小时缩短至46分钟,当匈塞铁路贝诺段两年服务旅客超820万人次,当中老铁路让老挝从“陆锁国”变为“陆联国”,中国高铁正以开放姿态重构全球交通版图。这些项目不仅输出中国标准,更针对高温高湿、长大坡道等复杂环境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吉尔吉斯斯坦副总理巴克特·托罗巴耶夫在中吉乌铁路签约仪式上感慨:“这条铁路将重塑中亚贸易格局。”这种既保持技术领先又乐于分享的姿态,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战略定力。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高铁以开放合作的方式,推动着世界交通的发展与进步,体现了大国胸怀天下的责任担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站在世界铁路诞生200周年的历史节点,中国高铁用4.8万公里的轨迹,在广袤大地上书写着“速度改变生活”的东方传奇。当CR450动车组在京沪线上贴地飞行,当12306系统每秒处理数千次购票请求,当海外项目现场飘扬的五星红旗与当地文化交相辉映,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技术突破的喜悦,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在现代化征程中焕发的蓬勃生机。这种大国自豪感,源于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坚定信念,源于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刻践行,更源于每个中国人对民族复兴伟业的共同参与和不懈奋斗。(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张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