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吸引了全球轨道交通领域的所有目光。
近年来,中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运营场景最丰富的高铁网。截至2024年年底,高铁营业总里程达4.8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70%以上,覆盖全国97%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中国铁路还构建了安全高效的运营系统,单日开行动车组列车可达万列,动车组单日发送旅客可达1600万人次,动车组累计发送旅客已超229亿人次。一系列数据都在彰显中国高铁的卓越实力和全球领先地位,成为推动世界轨道交通技术革新的重要引擎。
中国高铁的崛起是一部创新奋斗史。从艰难的技术引进到完全自主创新,中国在高铁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营管理三大领域实现了全面突破。新一代CR450动车组样车在大会期间惊艳亮相,其技术参数标志着又一次飞跃:车体重量减少10%,运行阻力降低22%,能耗指标下降20%,牵引效率提升4%。未来CR450动车组将实现400公里的运营时速,成为世界上运营时速最快的新一代动车组。
在智能化方面,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运营场景最丰富的高铁网。在这一庞大网络上,智能化技术深度渗透每个环节。依托北斗导航和GIS系统,京张高铁实现全线智能监测,不仅如此,无人机巡检机器人、房建高空作业机器人、水下检查设备等设备齐聚亮相。这些智能化设备不仅提升了运营效率,还极大增强了安全保障。未来,中国高铁将继续引领全球轨道交通技术革新,为人类出行带来更多便捷与安全
高铁带来的不仅是速度,更是区域经济布局的重构。在中国广袤大地上,总里程4.8万公里的高铁网络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成渝中线高铁穿越秦岭,将川渝地区与京津冀的时空距离缩短至6小时,“蜀道难”真正成为历史。2024年全国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约40.8亿人,同比增长10.8%,高铁已成为国内运输体系的支柱。高铁经济效应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尤为显著。依托密集的高铁网络,这些地区形成了紧密的城市经济圈,实现了同城化效应。高铁站周边崛起的城镇新区吸引数字企业集聚;高铁带来的客流让旅游景点周围的民宿“爆火”,农民变身“旅游老板”。这种“高铁+旅游”“高铁+电商”的融合模式,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
中国高铁不仅在国内蓬勃发展,更积极走向世界。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高铁技术已出口至多个国家,助力全球交通基础设施升级。雅加达至万隆的高铁线上,每日开行62列动车组列车,成为中印尼合作的“金字招牌”。自2023年10月开通运营以来,雅万高铁累计发送旅客超1000万人次。中国高铁“走出去”版图持续扩展。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至诺维萨德的匈塞铁路被当地总理称为“改变了国家交通面貌”;在非洲,蒙内铁路的汽笛唤醒东非草原,激活区域经济新动能。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以来,客货运输呈现量质齐升态势,国际黄金大通道作用日益显现。
全球轨道交通的轨道上,中国高铁不仅改变了地理版图上的时空距离,更重塑着世界交通发展的技术路线与规则体系。这条蜿蜒前行的钢铁巨龙,承载着创新发展的智慧,驶向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吉寅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