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竞逐天空,河南低空经济的“高”与“远”

2025年07月10日13:50

来源:大河网

低空经济,这个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概念,如今正以惊人的速度照进现实。全国40多个省市竞相布局,千亿资本涌入赛道,一场关于未来的“天空争夺战”已然打响。在这场风起云涌的竞赛中,河南如何借势起飞?5亿元的产业基金,能否托举起一个万亿级的新兴产业?答案,或许就在“高”与“远”的辩证之中。就像黄河九曲终向东,河南的低空布局,正以“高”的站位和“远”的眼光,书写着一条差异化发展的突围之路。

 “高”,是站位,更是视野。不在基金数字,而在产业根系的扎深扎牢。低空经济不是简单的“无人机送外卖”,而是涵盖制造、基建、运营、服务全链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人说,全国都在比谁的基金盘子大,河南5亿元是不是“底气不足”?恰恰相反。河南没有盲目跟风撒钱,而是锚定航空港区“4+3+3”现代产业体系,将5亿元基金精准投向无人机整机、高端芯片、电池模组等关键环节——这才是河南真正的底气。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定力,恰恰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就像下棋,落子不在多,而在准。河南的这步棋,瞄准的不是短期热闹,而是长期生态。比起某些地方撒胡椒面式的布局,这种“绑着产业链放风筝”的打法,看似步子慢,实则每一步都踩在实地上。

“远”,是规划,更是韧劲。不在当下热度,而在破解痛点的久久为功。低空经济火了,资本像潮水一样涌来,但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河南的5亿元基金,没去凑“无人机送外卖”的热闹,而是盯着这些硬骨头——给攻关芯片的团队雪中送炭,帮建航路网的企业搭桥铺路,甚至拿钱支持行业标准的制定。低空经济的赛道很长,技术突破难、回报周期慢,许多企业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河南的应对之策,是“国资领投+长期陪伴”。郑州航空港新兴产业基金、河南航投集团等国资平台,不仅提供资金,更导入技术、市场和人才。这种“既给鱼,更授渔”的模式,让企业敢闯无人区。赛迪顾问说“企业最缺的是取证前的资金”,河南就把钱花在“最疼的地方”。这种“别人追着月亮跑,我先修好登月梯”的远见,不正是对“功成不必在我”的生动诠释吗?

 然而,光有“高”和“远”还不够,低空经济真正的挑战在于“实”。当前,飞控芯片依赖进口、电池续航捉襟见肘,“卡脖子”问题如鲠在喉。破局,不在同质化竞逐,而在差异化赛道的精准卡位。河南的破局之道,是“以链聚产”——依托本地制造业基础,打造从研发到应用的完整生态。在郑州航空港,无人机整机组装线旁就是芯片实验室,发动机测试场隔壁就是5G基站。这种手牵手的协同创新,让技术不再悬在空中,而是扎进泥土里生长。 浙江台州搞空天一体,广州加快打造空天科技高地,河南却把算盘打到了“4+3+3”现代产业体系上。航空港区的老工人都知道,这里的汽车制造、电子信息产业底子厚,现在把无人机和这些产业一嫁接,居然长出了“无人机用汽车级电池”“航空电子兼容车载系统”这样的新枝芽。这就像下围棋,别人抢边角,河南却在天元附近悄悄落子,用本地产业的“势”,造出低空经济的“场”。全国千亿资本在低空赛道上竞速,河南这手“以己之长攻彼之短”,恰恰走出了一条“人无我有”的活路。

势,不在一时风光,而在国资民资的同频共振。三方国资联手设立基金,不是为了国资独唱,而是要拉起合唱队。郑州航空港区的工作人员说,现在有外地企业主动找上门,不是因为河南给的补贴多,而是看中这里“基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产业走”的环境。国资的作用,就像给产业土壤施有机肥,看似不起眼,却能让民营企业的小苗长得更壮。这种“政府搭台不拆台,资本唱戏不抢戏”的生态,比单纯的资金数字更能聚人气、汇合力。

 放眼全国,低空经济的竞争已进入深水区。苏州砸下900亿元,广州布局百亿基金,浙江台州甚至把商业火箭都纳入版图。河南的5亿元不算多,但贵在“精”与“专”。它不追求“大而全”,而是深耕“小而美”,在细分领域打造不可替代性。这让人想起河南农业的突围之路——不拼规模拼特色,不追产量追品质。今天的低空经济,或许正需要这种“精耕细作”的智慧。  

低空经济的未来,注定是一场马拉松。河南的“起飞”,既需要政策的东风,更离不开市场的土壤。当资本的热潮退去,真正能留下的,一定是那些把技术扎进产业链、把服务融入民生需求的企业。5亿元基金,是河南递给低空经济的一张“登机牌”。这张牌能否换来一张头等舱的席位,取决于我们是否能用“高”的视野谋划,用“远”的定力坚守,用“实”的作风耕耘。天空很大,但只属于那些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人。( 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