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在查询资料时,发现不少自媒体甚至权威媒体,在引用文件、数据时,不加以求证,一股脑地相信AI,直接加以引用,最终一本正经、有理有据地误导了读者。
例如近期某热点事件中,不少自媒体,甚至于一些传统媒体所引用的2018年交通运输部13号令(原文是有关招投标的),跟事件本身可以说是毫无联系,完全是错误引用AI的说法。更有甚者,有些文件引用看似正确,但具体条款却根本查无此文,这无疑是对读者极大的不负责任。
当论据都来源于AI且未经核实,观点又怎能站得住脚呢?这就好比建造一座高楼大厦,地基不稳,楼再高也终有坍塌的一天。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桥梁,本应是真相的守护者、信息的把关人,肩负着向公众传递准确、可靠信息的重任。但在如今AI的浪潮下,部分媒体却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丢掉了“刨根究底”的求真精神。
AI虽强大,但它所生成的信息并非绝对可靠。AI的本质是一个巨大的数据库,但在这个数据库里也包含着大量不准确、不完整甚至错误的内容。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范围极广,一个错误的信息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引发巨大的负面影响。所以每位媒体人在使用AI所给的案例、文件等信息时,应该对每一个信息源进行深入调查、核实,确保所传播的内容经得起推敲。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读者的信任,才能在社会中发挥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
对于读者而言,在面对海量信息时,也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盲目轻信。要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对于一些来源不明、未经核实的信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进行一些思考和求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信息的“把关人”。
AI时代,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无论是媒体从业者还是普通读者,都应坚守“刨根究底”的求真精神,不被虚假信息所蒙蔽,共同营造一个真实、准确、健康的信息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受益于技术的发展,而不是被错误的信息所误导。(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席忠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