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首场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在会上表示,在“十四五”期间新增布局11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现在总数达到125个,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从无到有、惠及4亿多人次。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从“十二五”到“十四五”,每5年都增长了1岁。
当日,#中国人均预期寿命79岁#冲上热搜,评论区炸开了锅。有人算账:“现在退休金每月3000,活到90岁要多花36万”;有人自嘲:“我这三高加房贷,怕是活不到平均数”;更有人直言:“看着ICU里插管的爷爷,真怕自己老了也这样”。这些大实话背后,藏着当代人对衰老最真实的恐惧——我们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失去尊严地活着。
医学进步确实让我们跑赢了时间,但《柳叶刀》那组数据更值得玩味:中国老人平均要带着病痛活8~10年。见过养老院里的场景就懂这意味着什么——92岁的语文老师整天盯着窗外看学生做操,骨质疏松让他连翻身都要护工帮忙;78岁的广场舞领队确诊阿尔茨海默后,再也没跳过最拿手的《茉莉花》。这样的“长寿”,像不像被拉长的慢镜头?
北京朝阳区有个社区试点挺有意思。给老人开“运动处方”,半年后不仅跌倒少了,最意外的是象棋队重新组起来了。上海弄堂里的“记忆咖啡馆”,轻度认知障碍的老人当服务员,居然有人能记住熟客的咖啡口味。这些细节告诉我们:对抗衰老的武器,未必在医院的药柜里,可能藏在社区健身房的哑铃中、老年大学的钢琴课上甚至广场舞的旋律里。
日本银发族有个词叫“第二人生”,70岁学编程、80岁当网红的不在少数。我们的王蒙先生83岁出新书时说“年龄是新的起点”,可现实中更多老人被“到岁数了”这句话困住。菜场里“老人免费”的告示牌,公交车上“敬老座”的标签,无形中都在强化“老了=弱者”的暗示。什么时候我们能把“适老化改造”变成“去老化设计”?比如把养老院的绿植换成菜圃,让老人教年轻人种地;把老年活动中心的棋牌室改成直播间,帮他们带货土特产。
广州有一家医院做过实验:让病情稳定的老人回家,配智能手环和定期上门护理,结果医疗费降了三成,老人精神状态反而更好。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我们现在的养老体系,像给所有老人套同一尺码的寿衣——ICU过度治疗,养老院过度保护,唯独缺少“量身定制”的选项。商务部新推出的《健康消费专项行动方案》里提到的社区运动中心、中医养生服务,算是开了个好头,但还差关键一步:把选择权真正交给老人自己。
杭州有位百岁奶奶最近火了,她的长寿秘诀是“每天二两黄酒,不管儿女闲事”。话糙理不糙,道出了高质量老龄化的核心——自主权。什么时候我们不再用“孝顺”绑架子女,也不再用“为你好”束缚父母,什么时候“老有所养”才能变成“老有所乐”。北京胡同里那些拎着鸟笼遛弯的大爷,可比高档养老院里对着营养餐发呆的老人潇洒多了。
站在79岁这个新起点上,或许该重新定义“老”这个字。它不该是病历本上越写越长的药单,而该是人生账簿里越攒越厚的利息。政策在发力:医保跨省结算、长护险试点、适老化改造;科技在助力:AI陪聊机器人、防跌倒智能地板。但最根本的转变,是我们每个人对生命周期的理解——60岁可以再就业,70岁能够谈恋爱,80岁照样发朋友圈。就像网友说的:“要是能自己买菜做饭、给孙子讲故事,活到90岁我也认。”
说到底,这是一个从“活着”转向“活法”的时代,长寿时代的考题从来不是“活多久”,而是“怎么活”。能自己系鞋带的90岁,比需要人喂饭的70岁更值得向往。
当医学把死亡线不断推远,社会要做的,是让生命线始终保持温度。下次祝寿时,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说法:不祝长命百岁,祝您无痛无灾,清醒自在。(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丁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