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国务院国资委获悉,33家建筑类企业联合发出建筑行业“反内卷”倡议书,共同推动行业转型,摒弃“内卷式”竞争。《倡议书》旨在凝聚行业共识,维护公平竞争,推动形成良好行业生态,坚决抵制“内卷式”竞争。
建筑圈33家企业联名“反内卷”,光伏大佬们集体减产30%,水泥行业靠自律扭亏为盈——最近这波操作,像给高烧的行业泼了盆凉水,通透!说实在话,打破“你降价我跳楼”的恶性循环,不用啥高深理论,就靠这三拳:政府划红线、行业搭台子、企业练内功,三劲往一处使,再难的局也能破。
政府这记“引导拳”,打得准。国资委直接点题“转型升级是关键”,中央财经委更是直指“推动落后产能退出”。这不是给企业甩包袱,而是帮行业清障碍。就像给拥堵的马路画车道,谁该加速(搞创新),谁得靠边(去产能),明明白白。建筑行业往“高端化、智能化”转,钢铁厂收到减排通知,这些不是限制发展,而是逼着企业往高价值赛道跑。比起过去“出问题再收拾”,现在提前指明路,这叫“治未病”,高!
行业这记“自律拳”,打得实。光伏玻璃企业主动减产,不是躺平,是给技术升级腾地方;水泥协会去年发倡议书,今年就扭亏为盈,证明“团结起来有肉吃”。最该给钢铁行业点个赞,18家头部企业坐下来控产量、降库存,避免了“你炼我也炼,最后全成废铁”的悲剧。同行不是冤家,是战友,一起把蛋糕做大,比抢碎渣体面多了。
企业这记“创新拳”,打得狠。有些老板总纠结“不降价没订单”,可人家搞绿色建筑的企业,利润率比同行高5个点;玩钙钛矿技术的光伏公司,产品能卖出溢价。这说明啥?不是市场不买账,是你的东西不值钱。建筑企业要是还在拼“谁盖楼快”,就别怪被智能建造抢生意;光伏厂若只懂“玻璃片论斤卖”,就会被搞新技术的甩在身后。企业就得对自己狠点,把砸在低价竞争里的钱,用来搞研发、练手艺——这才是长本事的正道。
现在回头看,水泥行业去年“反内卷”,今年就盈利;建筑企业刚发倡议书,股市就叫好。这些信号都在说:“内卷”不是绝症,只要三方发力,就能药到病除。政府别当“甩手掌柜”,行业别搞“各自为战”,企业别做“价格奴隶”,三拳齐出,何愁破不了局?
说到底,“反内卷”不是反竞争,是反内耗;不是要慢下来,是要往高处走。当建筑工地上比的是专利,炼钢炉前拼的是技术,那时候的竞争,才是真刀真枪的较量,才是行业该有的样子。(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张忠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