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至22日,“了不起的甲骨文”展览将在香港中央图书馆举办,为香港市民及海内外游客全方位展示甲骨文的魅力,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跨越时空亮相香江不仅是一场文物盛宴,更是一次中华文明根脉与现代文明的对话之旅。
黄河孕育的文字曙光。这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神秘符号,承载着中华文明最原始的基因密码,而它们与黄河文化的深刻羁绊,揭示着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文明核心区的历史必然性。1899年河南安阳殷墟的惊世发现,让沉睡三千余年的甲骨文重见天日。作为目前公认的中国最早成体系文字,甲骨文的诞生与黄河流域的文明进程密不可分。商王朝定都于今河南境内,依托黄河冲积平原的肥沃土地发展出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占卜记事的需求催生了这种兼具象形、指事、会意特征的文字系统,仅已发现的4500余单字中就有1500余字被成功释读。值得深思的是,这些文字结构中的“水”“禾”“田”等字符,生动记录着先民与黄河相依共生的生存智慧。
中原文化的定音之锤。河南作为甲骨文的主要出土地,实为解读黄河文化核心价值的钥匙。二里头遗址、郑州商城、安阳殷墟构成的文明链条,印证了《尚书》“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的记载。黄河中下游地区因其得天独厚的农耕条件,成为华夏族群最早形成“城市—国家—文字”文明三要素的示范区。考古学家张光直曾指出:“中原文化像磁石般吸收四周文化精华,最终形成中华文明的主干。”这种文化整合力在甲骨文中可见端倪——既有对四方部族征伐的记录,也包含祭祀、历法等跨族群共享的文化符号。
文化连续性的活化石。相较于其他古文明文字的断代,甲骨文与现行汉字的谱系关系令人惊叹。从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的演变轨迹,构建起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字传承体系。香港大学语言学教授李约瑟研究发现,现代常用汉字中约18%可直接追溯至甲骨文原型。这种文字的稳定性使《诗经》《尚书》等典籍得以穿越时空,成为维系文化认同的强大纽带。正如饶宗颐先生所言:“汉字是中国人思维的DNA,而甲骨文正是这组基因的原始编码。”
文化自信的深层意义。此次甲骨文特展不仅是对古老文字的展示,更是一场跨越三千年的文明对话。当香港观众凝视龟甲上镌刻的“河”“岳”字样时,触摸到的是中华民族对自然敬畏、对文字尊重的精神基因。这种文化认同在全球化语境中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于简单复刻传统符号,而在于读懂先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智慧,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密码转化为当代文明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正如展览中“王”字从斧钺到礼器的演变轨迹所示,中华文明始终保持着自我更新的能力,这正是我们面对世界文明对话时最根本的底气。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指出:“每认识一个甲骨文字,就打开一扇通往祖先智慧的门。”这种文化认同的构建,对增强民族凝聚力至关重要。近年来“甲骨文表情包”“汉字溯源APP”等创新传播表明,传统文化唯有进行创造性转化,才能激活年轻一代的文化基因记忆。
站在维港之滨凝视这些古老契刻,当香港这座国际都市与中原古老文明展开对话,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物,更是一个文明如何通过文字实现“生生不息”的终极密码。(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贾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