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黄河治理的“豫鲁答卷”

2025年07月11日11:36

来源:大河网

黄河水清了。刘庄断面的监测数据给出了最有力的证明:总氮浓度又降了。这背后,是山东向河南支付的6207万元生态补偿金。三年来,这样的“跨省账单”已累计2.5亿元。数字会说话,它讲述的不仅是水质改善的故事,更折射出新时代流域治理的深刻变革——当母亲河成为两省共同的责任田,“谁污染谁治理”的旧逻辑正在被“谁受益谁补偿”的新机制改写。

  豫鲁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是上下游携手保护黄河的生动实践。这笔钱买到了什么?表面看是水质指标,深层看是治理共识,是对河南为保护黄河生态付出努力的认可。金堤河的排污口整治、“一河一策”的精准施治,全力以赴确保履约,让黄河干流水质稳中向好。这些具体行动背后,是“黄河宁,天下平”的千年智慧在今天的创造性转化。就像老河工常说的“治黄如治家”,过去上下游各扫门前雪,如今豫鲁两省成了“生态合伙人”。这种转变,恰似古人“以水为师”的智慧——水知道往低处流,人更要懂得以退为进。山东的补偿,既是对河南努力的回馈,更是携手共进的有力证明,彰显了“大河治理,不分你我”的共同体意识 。

这种“共同体意识”,是黄河治理的智慧密码。黄河流经九省(区),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的生态紧密相连。豫鲁间的生态补偿机制,正是协同配合的典范。上游河南用心守护,下游山东积极回馈,打破行政区域壁垒,形成了强大的治理合力,让黄河治理从各管一段变为全线联动,奏响了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和谐乐章。有人说这是笔经济账,其实更是政治账。山东作为受益方主动掏钱,河南作为守护者全力履约,看似简单的资金流动,实则是全国一盘棋的生动注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治理要算大账、算长远账”,这份“豫鲁约定”正是大账思维的实践:6207万元背后,是两省GDP数据的增长,更是整个黄河流域生态价值的保值增值。豫鲁实践给出了一个鲜明启示:当各地摒弃一亩三分地的狭隘思维,树立一盘棋思想,就能汇聚起磅礴力量,攻克一个又一个生态难题。从“三北”工程联防联治,到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从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到完善防灾减灾体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这种“共同体意识”。  

这份协议的深意,在横向二字。不同于传统的上级协调,豫鲁两省是平起平坐的“生态甲方乙方”。这种平行协商机制,如同给流域治理装了“双向阀门”——水质达标,山东痛快付钱;水质下降,河南照单赔偿。市场规则与行政手段的化学反应,催生出“保护者不吃亏,受益者须付费”的新生态。就像黄河改道塑造冲积平原一样,这种制度创新正在重塑区域协调发展的地貌。如今,这条蜿蜒的补偿金流水线,恰似当代大禹治水的新工具。古时治水靠人海战术,今日治水靠制度创新。从各自为战到流域共治,从行政命令到市场激励,正如黄河水终将汇入大海,各地的局部探索也终将凝聚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澎湃浪潮。

黄河治理,非一日之功,也非一省之力。眼下,黄河正迎来最好的时代。当豫鲁两省在补偿协议上签字时,写下的不仅是两省之约,更是给子孙后代的生态契约。这笔每季度清算的“绿色账单”,算清了发展保护的辩证关系,也算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望着监测站里跳动的数据曲线,我们看到的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一个古老文明在生态觉醒中的温度与力量。(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