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见字如面,读懂甲骨文,就是读懂“我们是谁”

2025年07月11日11:38

来源:大河网

7月11日至22日,“了不起的甲骨文”展览在香港中央图书馆盛大举办,作为“香港中华文化节2025”的核心活动,它以“甲骨千年 见字如面”为主题,免费向香港市民及全球访客开放,为大家带来一场全方位、沉浸式感受中华文字瑰宝甲骨文魅力的文化盛宴。当承载着三千多年历史的殷墟古老刻符,跨越时空与维多利亚港的现代繁华相遇,这场展览便被赋予了非凡的意义。

观众在香港历史博物馆参观“天地之中——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 石晓霆 摄

甲骨文,作为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宛如穿越时空的密码,从简单的“日”“月”象形,到蕴含家国情怀的“家”“国”会意,每一个字符都是中华文明的原始基因。它的发现,让传说中的商朝从史书中走进现实,印证了“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的辉煌过往。那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裂纹,记录着战争胜负、农事丰歉,甚至妇好将军的飒爽英姿,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大数据”,存储着我们共同的集体记忆。香港,虽历经沧桑,却始终未曾割舍与中华文化的血脉联系。曾经港英时期,新界乡民坚守宗祠祭祖、节庆舞狮;北角戏院粤剧票友传唱《帝女花》,传承忠烈气节。如今,香港青年在展览中探寻自己的甲骨文姓氏,通过VR技术穿越回殷墟宫殿,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正是文化认同最生动的体现。文字的力量,就在于能让不同时空的中国人凭借字符读懂彼此的心跳。

游客在殷墟博物馆参观。王建安 摄

文化传承,不能仅依赖博物馆的展览,更需让古老智慧融入当代生活。近年来,河南在甲骨文传承方面不断创新,令人眼前一亮:AI复原商朝“数智人妇好”,让古人与现代对话;香氛报纸还原殷墟出土粮食芬芳,带来独特嗅觉体验;将甲骨文设计成“消消乐”游戏,让年轻人在娱乐中触摸历史。这些创意表明,传统文化并非束之高阁的老古董,而是能与时俱进、潮起来的“超级IP”。香港,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多元文化土壤肥沃,为传统文化创新表达提供了广阔空间。当甲骨文中的和合理念与香港狮子山下的奋斗精神相遇,当仁义等古老智慧融入现代都市生活哲学,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在碰撞中愈发蓬勃。数据显示,香港传统文化活动参与人数年均增长15%,越来越多香港同胞走进博物馆、研习国学经典,文化认同不断深化。此次展览中的《甲骨文・宇宙》动画,以罗盘构建汉字星空;《甲辰鱼化龙》将生物进化与图腾文化交织,暗合香港鲤鱼跃龙门的奋斗精神。科技为文化插上翅膀,让小学生也能在游戏中读懂“车”字演变,文化认同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石。回望1991年华东水灾,香港市民踊跃捐款4.7亿港元,演艺界彻夜义演,只因血浓于水的同胞情。近年来,随着国民教育推进,香港青少年穿汉服、诵经典成为风尚,西九文化区的故宫博物院成为文化地标。此次甲骨文展,更是如春风化雨滋润人心。当香港孩子写下甲骨文名字,市民在互动区拼出“中华”二字,文化的种子已悄然生根。从殷墟到香江,甲骨文完成的不仅是空间转移,更是文明接力。它提醒着我们,文化认同并非空洞口号,而是刻在骨子里的基因,藏在生活点滴中的细节,是全体中华儿女都能触摸到的根与魂。这场跨越时空的相遇激活了全体中国人的千年记忆,凝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因为无论走多远,甲骨文中的文明密码,永远是我们温暖的精神原乡。

三千年前,殷商人用刀笔刻下文明火种;三千年后,这火种在香江之畔熠熠生辉。从黄河到香江,从甲骨到数码,是汉字连缀起的文化长城。当甲骨文的“龙”字与维港霓虹交相辉映,当殷墟智慧与粤港澳大湾区活力共振,中华文明正以自信姿态走向世界。

期待以此次展览为契机,让甲骨文成为香港同胞的“文化身份证”,让每一个方块字的记忆都化作民族凝聚力、创新原动力、复兴向心力。

读懂甲骨文,就是读懂“我们是谁”;传承甲骨文,就是守护“何以中国”。(大河网特约评论员 韩盼锋)

微信图片66.jpg

责编:赵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