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倾盆,天津街头。近日,一名网约车司机以“下一单要超时”为由,将一名12岁男孩和一位朋友赶下车。当孩子浑身湿透站在路边时,竟仍对司机轻声说了句:“谢谢叔叔”。这声稚嫩的道谢如利刃刺穿行业积弊,孩童的教养反衬司机的冷酷,乘客的信任反遭平台的失序啃噬。
这并不是孤例。北京通州区法院刚判决一起网约车司机猝死案,司机10小时完成18单,有效休息仅1小时,平台竟将“接驾时间”计入休息期,最终法院穿透审查,认定平台规避投保责任、扭曲劳动保护本质。而更荒诞的是“对暗号拒载”的潜规则,司机以“太阳大还是月亮大”等谜题诱导乘客答错,借“协商不一致”取消低价订单。当文明沦为荒诞,规则沦为虚设,网约车行业的根基已然动摇。
平台失序引发人性失温。一是算法压榨下的生存困境。司机用“暗号”拒载低价订单的背后,是平台将特惠成本转嫁司机的真相。即便在“一口价”订单中,平台仍抽取20%~30%提成,且账单模糊不清,司机无从核对。四川成都司机群体控诉,网约车价格比出租车低40%,但空驶接客成本更高,收入倒挂逼人“拿命换钱”。
二是监管漏洞中的人性溃败。“暴雨弃童”事件暴露出平台对未成年保护的空白。司机诱导孩子取消订单并支付4元费用,既违约又违法,而平台投诉机制形同虚设。更有甚者,平台保险设计充满了算计,在猝死案中,平台仅投保“接单至下车时段”的司乘险,刻意规避24小时人身意外险的法定义务。
三是服务底线的全面失守。从司机辱骂乘客被罚,到巡游揽客、诱导消费等乱象频发,网约车司机职业素养的滑坡已成行业疮疤。当系统默许违规者“申诉脱罪”,服务标准便沦为了废纸。
共治盲区与信任缺失。网约车生态崩坏的根源,在于平台将司机与乘客同时推入“系统性弱势”。一方面,对司机,平台以“合作关系”之名行“劳动控制”之实。抽成规则不透明、疲劳驾驶规则形同虚设,如接驾算休息、低价订单强制派发等,本质上就是技术上的剥削。
另一方面,对乘客,尤其是未成年人,平台既无特殊保护流程,也没有培训司机应急能力。暴雨中的孩子那句“谢谢”,实则是信任被辜负的缩影。当法律规定的客运合同关系被平台轻视,社会信任便遭重创。
此外,更深层的是共治盲区,司机被排除在规则制定之外。如某平台疲劳监测算法曾遭司机集体抵制,因“每4小时强制休息20分钟”就没有考虑机场排队等场景,反而加剧了收入上的焦虑。
重新构建“路上来的规则”。解困之钥,还在于让规则从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声中诞生。首先给司机赋权,共建公平规则。如,滴滴在广东中山试点的“司机评审会”为各地提供了很好的范本,数十名司机围桌辩论“洗车费”“返程费”标准,将灰色地带摆上共治议程;又如,浙江率先落地跨城费透明公示,以“分级参考价+实时证据”减少纠纷……若能将这些好的模式延伸至抽成机制、疲劳算法设计,或许能够结束或解决“用暗号来拒载乘客”这种荒谬且不合理的行为。
其次让监管亮剑,穿透技术伪装。如,四川省政府直击抽成、派单、判责、费用、合规五大痛点,要求平台公开计价明细,禁止补贴转嫁司机的“五项治理”实践,给网约车市场管事带来了曙光;又如,北京通州法院在猝死案中的判决,穿透审查平台“合作协议”“限定险种”的规避行为,重新定义“合理休息”标准等,这是对算法霸权司法的最有效驯化。
再次呼吁重建信任,守护稚嫩道谢声。平台当务之急是建立未成年人保护闭环,尤其是在准入环节上要筛查出司机有无犯罪记录;行程中,要开启诸如“孩子已上车,请安全送达”等安全提醒;开发紧急联系人一键报警功能,需要借鉴海南三亚的做法,“不得诱导乘客消费”被明确定义为安全文明意识,真正让细则升格为全行业强制标准,共同筑牢平台的信任基石。
总之,暴雨中那句“谢谢叔叔”所承载的纯真,当成为整个行业的警钟与明灯。平台规则不应该是资本书斋里的“数字游戏”,而应成为千万车轮碾过人间风雨后沉淀的“共治智慧”。司机与乘客,成人与孩童,都需要在方向盘两端共享尊严,因为所有值得奔赴的订单,终点都写满了“良心”二字!(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朱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