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一块儿童手表照出的公共服务选择题:该不该让劳动者为善意“负重”

2025年07月14日11:46

来源:大河网

7月6日,广东游客卢女士称,孩子的手表不慎被放入高铁列车的纸质垃圾袋中,他们随后通过手表定位,发现手表仍在大同南站,或许已经被当作垃圾处理。卢女士在拨打了市政服务热线后,大同市相关单位的环卫工人在高温下寻找4个小时,在翻找了8吨垃圾后,终于找到了手表。卢女士曾发去红包感谢两位环卫工,但遭到婉拒。

7月14日,话题#让环卫工翻8吨垃圾找手表有必要吗#冲上热搜。一方面,失主对“大同人的善良”感动不已;另一方面,网友质疑“环卫工的命也是命”“公共服务不应为个人疏忽买单”。

这个故事折射出公共服务中的复杂命题,这份沉甸甸的善意,是否正在让最基层的劳动者“负重前行”?

手表主人卢女士坦言,原本已打算放弃这块千元左右的儿童手表。但两位环卫工人却在盛夏的垃圾堆里弯腰搜寻四小时,相当于每人要处理两吨腐臭垃圾。有网友算过一笔账:按市场价计算,这样的劳动成本早已超过手表价值。这让人想起黄山景区实行的有偿救援制度——当游客违规遇险,需要承担部分救援费用。在“该不该”之前,或许应该先问问“值不值”。

大同城管局回应:此次并非特殊个例,“做啥是值,做啥不值?只要老百姓有需求,我们肯定去做。”这话当然没毛病,但既不代表以前做的就是全对的,也不代表老百姓有需求不分轻重缓急和利益平衡。

中国人讲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热情待客是刻在骨子里的传统。以前在熟人社会,邻里间“端碗饺子就能串门”,这种不计成本的付出能换来对等的回馈,形成温暖的循环。但如今,城市治理早已不是“熟人社会”的范畴。游客来自五湖四海,公共服务需要覆盖千万市民,每一份“额外付出”都可能涉及公共资源的分配、劳动者权益的平衡。寻找儿童手表这样的“付出—收获”比,显然超出了普通公共服务的合理范畴。

中国传统文化里“待客如己”的美德,在公共服务领域正面临新的考题。日本成田机场的失物招领处明码标价:寻找遗失物品需支付手续费;德国市政部门对非紧急寻物请求会建议购买商业保险。这些不是冷漠,而是让善意行走在制度轨道上。我们的城市管理者或许需要建立更精细的服务清单:关乎生命健康的紧急求助全力响应,普通物品遗失则探索市场化解决方案。

媒体报道中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环卫工人婉拒了失主的红包。但更该被追问的是,他们是否获得了应有的高温补贴?有没有配备专业防护装备?四小时的额外劳动算不算加班?就像胖东来超市给员工的“委屈奖”提醒我们的:任何超常服务的背后,都应该有超常的权益保障。当我们在歌颂“平凡英雄”时,别让感动遮蔽了制度保障的缺席。

真正的城市文明,不在于制造几个“不惜代价”的暖心故事,而在于构建权责对等的长效机制。杭州“城市大脑”能精准定位失物位置,上海环卫系统有规范的失物登记流程,这些用科技提升效率的做法值得借鉴。更重要的是,当要求一线工作者提供超常服务时,必须同步提升对其权益的保障水平——就像跷跷板,一边是服务承诺,另一边就是劳动者权益。

那块从垃圾堆里找回的手表,最终擦得干干净净交还到孩子手上。这个充满隐喻的细节,恰是公共服务现状的缩影:我们习惯性期待有人替我们承担疏忽的代价。但成熟的现代社会,应该懂得善意需要边界,热情需要理性,宠客不能以牺牲劳动者尊严为代价。毕竟,衡量城市温度的标尺,从来不是能制造多少催泪故事,而是“好客之道”与“成本之思”共舞,“宠客”与“护民”真正统一,让每个生活其中的人——无论是游客、市民还是环卫工人——都能被温柔以待。(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丁慎毅)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