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来临,无论是宅家休息、外出旅行,还是学习充电、拓展兴趣,互联网都已成为师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然而,网络世界虽然精彩纷呈,却也暗藏风险。
在数字时代,未成年人被称为“数字原住民”,互联网早已成为他们学习、社交和娱乐的重要场景。《未成年人暑期上网行为调查报告(2024)》显示,暑期未成年人日均上网时间主要集中在3小时以内,其中六成无消费行为,仅少量存在直播间消费现象。这一数据既反映了未成年人触网的普遍性,也凸显了网络保护的必要性。面对即将到来的暑期未成年人用网高峰,如何平衡其网络需求与安全保护,成为家长、平台和监管部门的共同课题。
互联网是未成年人认识世界的窗口,一味禁止既不现实,也可能适得其反。调查显示,未成年人暑期上网主要用于学习、社交和适度娱乐,而直播打赏等消费占比极低(仅0.46%)。这说明多数未成年人能够合理使用网络,关键在于引导其形成健康的上网习惯。例如,通过平台“未成年人模式”限制使用时长和消费功能,或鼓励家长陪伴孩子参与线下活动,如夏令营、社区实践等,丰富暑期生活,减少对虚拟空间的过度依赖。
作为用户规模庞大的直播平台,抖音直播在未成年人保护上展现了坚决态度。其措施包括:其一,严格直播准入。禁止未满16周岁未成年人直播,16-18岁需监护人书面同意,从源头阻断未成年人被不当利用的可能。其二,坚决打击诱导打赏,诱导消费行为。2025年已回收8441个冒用成人账号的直播权限,372个利用未成年人牟利的账号被永久封禁。其三,持续优化退款机制。抖音平台完全支持未成年人打赏退款,全国4.2万个家庭完成未成年人打赏退款,流程简化至24小时内处理,体现平台对用户权益的重视。
然而,治理难点依然存在。例如,未成年人使用家长账号绕开监管,或家长主动协助孩子打赏,增加了平台识别难度;甚至有人冒充未成年人恶意退款,形成黑产链条。对此,抖音通过升级AI模型识别能力、建立“线上+线下”联动机制(如与武汉监管部门合作)予以应对,但技术手段仍需与家庭监督互补。
为了暑期未成年人上网保驾护航,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从家长责任角度来看,要主动启用“未成年人模式”,筑牢家庭防线。平台工具能否发挥效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配合。抖音的“未成年人模式”可禁止充值、打赏和提现,14岁以下实名用户自动开启该模式。但现实中,许多家长未主动启用或随意提供账号密码,导致防线失效。因此,平台需加强宣传,帮助家长理解模式的功能;家长也应履行监护职责,定期检查孩子账号使用情况,避免“代实名”漏洞。
同时,推动社会共治必不可少。
未成年人保护需形成“监管—平台—家庭”闭环。学校和社会组织可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帮助未成年人辨别不良内容;监管部门则需持续严打利用未成年人牟利的黑色产业链,如近期对“未成年人直播牟利”行为的专项整治。
保护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既不能因噎废食切断其触网渠道,也不能放任自流忽视潜在风险。一些直播平台通过技术、制度和协作层面的努力,为行业树立了标杆,但最终仍需家长、社会和平台形成合力。唯有各方共同筑牢这道数字防火墙,才能让未成年人在清朗的网络空间中健康成长,让暑期成为他们探索世界而非迷失虚拟的快乐时光。(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苑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