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没有提笔写字了?在敲击键盘、滑动手机成为本能的今天,我们与汉字的“亲密接触”似乎正变得奢侈。也因此,汉字的“童年”是什么模样,你可能也未曾想过。
近日,“了不起的甲骨文”展览正在香港中央图书馆举行。这场以“甲骨千年·见字如面”为主题的展览,不仅全方位展示了甲骨文的魅力,更是全球首映了XR沉浸式电影《了不起的甲骨文·王子的荣耀》。
7月12日,观众在“了不起的甲骨文”香港展上参观文创产品。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健 摄
这绝不只是一场展览,更像一次跨越三千年的奔赴,其主角,正是埋藏着汉字源头的安阳,与矗立在世界潮头的香港。
一个是黄河流域的古都,似乎总与黄土的厚重、历史的深沉相关联。那里的时间感,就像先民刻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一笔一画、宁静而久远。
一个是全球开放的明珠。香港总是与全球化、改革开放联系起来,资金、人才与咨询在这里快速流转,一切都在加速,一切都渴望拥抱未来。
一座城市是“根”,另一座城市是“窗”。一个如此内敛,一个如此新潮。当它们相遇,以何为媒?那一片片甲骨文字,就是“见字如面”的先祖信物。
为什么我们这么珍视甲骨文?答案就藏在中国人的血脉里。我们的姓氏,我们的名字,很可能在三千年前就已被郑重刻下。
《淮南子》有云:“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在中华文明早期神话中,仓颉造字,下起了粟米的大雨,鬼神都在夜里哭泣。文字的诞生,本就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有了文字,才有独立的文明。
甲骨文作为汉字体系的源头,非凡之处在于,它从未真正“死去”。它并非躺在遗址里的历史化石,而是活在我们日常中的文化基因。从甲骨文字到金文浇铸,再到篆、隶、楷的笔墨流变,再到今天的汉字输入法,汉字这条长河虽历经曲折,却从未断流。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面对陌生的甲骨文字,比如“月”“日”“水”,今人仍能毫无障碍地感受到源自象形的亲切。斗转星移,时空变幻,无数汉字经典流传下来,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古人书写下的悸动。这就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默契,一种不需要解释的基因传承。作为世界上唯一沿用至今的象形文字,这难道不正是中华文明传续不绝的奇迹吗?
中华文明宛如一个巨大的文化旋涡,其核心动力蕴藏于甲骨文所奠定的文字系统之中。它解释了我们这个民族为什么总能在一次次挑战后,重新凝聚起来。数千年来,任凭王朝更迭、族群迁徙,这套文字始终是维系文化认同、促成文明融合的“压舱石”。也正因如此,“书同文”功莫大焉!
全球华人爱甲骨文,热爱着中华文化。就如一代国学宗师饶宗颐先生,他后半生扎根香港,深研甲骨、书法与国学,做出了享誉世界的大学问。从饶公到无数默默耕耘的书法家、教育家,香港的文化时空中始终保有对汉字的敬意与传承。
正是因为有了这套共同的文字,无论香港或是其他曾与母体有过短暂分离的土地,其文化血脉从未断流,其精神家园从未走远。
如今,当代表着文明根基的甲骨文来到香港,到了这个中西交融的世界舞台,我们看到的,正是古老的主干与新生的枝叶一次生动的触碰与对话。
7月11日,观众在体验河南日报社打造的XR沉浸式电影《了不起的甲骨文·王子的荣耀》。 河南日报记者 方舟 摄
这一次对话,方式也令人耳目一新。甲骨文的故事,不再仅仅封存于博物馆的展柜展板,而是被新一代的传承者用光影和代码重新书写。XR沉浸式电影《王子的荣耀》全球首映,不再让你隔着玻璃惊叹,而是想拉着你的手,来一场三千年前的亲身体验。
这种叙事方式的转变,标志着我们的文化自信,可不是什么“炫耀家底”,而是更富创造力与互动性的“故事共鸣”。选择在香港演绎这古老的故事,更是意味深长。香港的开放与创意,将为甲骨文这个超级文化符号插上翅膀,让它以一种更现代的姿态,飞向更广阔的世界。
说到底,这场甲骨文的“双城记”,是安阳与香港的相遇,又何尝不是历史与未来的握手?一片甲骨,从洹河之滨到香江之畔,它的旅程,不就是在诉说着中华文明的内在品格吗?它既能在沉静中守护自己的源头活水,又能在大开大合中拥抱时代的万千气象。
这不只是一场展览,更是一次文明的宣言——告诉着世人,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向何处去。(大河网特约评论员 程 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