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微短剧扎根“竖店”,新业态撑起就业与产业双晴空

2025年07月15日13:14

来源:大河网

夏日的郑州航空港,聚美竖屏电影基地里热气腾腾。导演的指令声、摄像机的运转声、场务的调度声交织成网,20多个实景棚里剧组轮番上阵,每天八九个剧组的拍摄节奏,让“竖店”的名号在微短剧圈越叫越响。从一片产业园区到全国知名的短剧基地,一年近700部短剧的产量,日均八九个剧组的接待量,预约排到十天后的火爆场面,让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竖店”——竖屏短剧的“梦工厂”。

小屏幕转动大就业,新业态激活新动力。新业态的生命力,首先体现在民生就业的温度里。在郑州航空港的拍摄现场,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了从业者的七成,他们中不少人拿着过万的月薪,在编剧、摄像、演员等岗位上追逐梦想。更动人的是,这里的就业大门向所有人敞开:从大学生到退休人员,从专业编剧到临时客串的司机,各类人群在这里找到了新机会。日均数十名求职者的咨询量,折射出市场对人才的旺盛需求。微短剧不仅让年轻人有活干,更让他们干得好。这种灵活、多元的就业形态,正是数字经济时代就业市场的新特征。印证了总书记“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的深刻内涵——一个新兴产业的崛起,最实在的价值就是让普通人有活干、有钱赚、有奔头。

产业的繁茂,离不开土壤的滋养。微短剧能在郑州异军突起,绝非偶然。郑州航空港的聪明之处,在于把政策红利转化成了产业优势。他们成立微短剧工作专班,企业证照办理、人才服务、场景协调等问题一站式解决;搭建百余处场景的资料库,机场、工厂、园林等场景一键选择,让剧组来了就能拍、拍了就能成。这种“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的营商环境,让微短剧产业扎下了深根。数据不会说谎:政策护航下,郑州平均每天产出4.3部微短剧,数量稳居全国第二,“中原极核”的地位正在形成。

在新乡市平原示范区,亚琪影视打造的“时空折叠”拍摄基地,让“都市CBD”与“乡村院落”仅一墙之隔,支撑起“72小时完成一部爆款”的产业奇迹,更让每一寸土地都产生价值。这种“产业带消费、消费促就业”的良性循环,正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新乡市平原示范区渐成“横店平替”——“黄河两岸”协同发展,构建起郑州与平原示范区双核驱动的微短剧产业高地。

微短剧的火爆不仅是产业现象,更是一场文化传播的革新。当郑州的短剧通过各大平台出圈,镜头里的城市风貌、人文风情也随之走向全国。这种“微短剧+文旅”的融合,正把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留量”。放眼全国,像郑州这样抓住微短剧风口的城市不在少数。但能否从跟跑变领跑,关键看两点:一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来了不想走;二是深耕内容质量,避免低质重复。毕竟,观众会用手指投票,市场终将回归优质内容。微短剧的爆发增长令人欣喜,但也需警惕“野蛮生长”。行业需要更多《出走的决心》这样有温度的作品,而非一味追求“爽点”的快餐内容。地方政府在扶持产业时,既要给政策“加油门”,也要用标准把方向,推动行业向精品化、多元化发展。

从河南微短剧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前列,到郑州航空港打造影视文旅新地标,“竖店”崛起的背后,是对数字经济趋势的精准把握,是“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深化,更是对“发展为了人民”理念的践行。在这片土地上,政策的阳光、服务的雨露、市场的土壤共同作用,让微短剧从一种娱乐形式成长为支撑就业的“顶梁柱”、带动发展的“新引擎”。

数字浪潮奔涌向前,新业态层出不穷。微短剧这把“火”能烧多旺,取决于我们如何添柴加薪。当更多“竖店”在全国开花,当更多年轻人在这里实现梦想,这个新兴行业才能真正成为促就业、稳增长的“新引擎”。小屏幕里有大天地,关键看我们如何耕耘。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应继续乘势而上,以创新为笔,以政策为墨,书写微短剧产业更加辉煌的篇章,让这片就业与产业的双晴空更加湛蓝、更加广阔!(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