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气象台预报,未来一周河北南部、黄淮、江汉、江淮、江南北部、陕西关中、四川盆地等地将出现持续性高温天气,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9℃至41℃,大部地区湿度较大,体感闷热。有网友感觉“怎么比预报的温度更热”,也有网友怀疑气象部门的高温预报会不会“刻意压低数值了”?
关于高温预报是否“刻意压低数值”的问题,气象专家明确表示,气象部门预报温度采用世界气象组织统一标准,不存在人为压低温度的行为。气象部门有着严格的考核制度,预报员预报准确率与考核直接挂钩,若实际温度超出预报值(如预报38℃实达40℃),预报员将不得分,因此不存在主观压低动机。事实证明,近年来,预报员严格按照实测数据进行预报,交出了一份份“预报越来越准”的优异答卷。
当前技术条件下,我国气温预报准确率已达国际先进水平。预报温度采用世界气象组织统一标准:在离地1.5米的百叶箱内测量,箱体置于草坪且避开阳光直射、建筑遮挡。这种环境能排除地表辐射等干扰,反映真实大气温度,确保了标准测量方法的科学性、准确性。
既然如此,为什么大家会有“比预报的温度更热”的感觉,甚至会发出预报员“刻意压低数值了”的疑问呢?这需要弄清楚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对“预报温度”和“体感温度”有一个科学性认知。常识告诉我们,气象的观测环境和个人所处环境是不一样的。预报温度是近地层大气环境的温度,而大家感受到的是体感温度。体感温度受到气压、风力、湿度等多重影响,人就会感到闷热、不舒服,甚至容易中暑。
其次,要对“预报温度”和“场地温度”有一个常识性认知。在同一座城市内,百叶箱和水泥路、柏油路上的温度不一样。在阳光强烈的情况下,水泥路、柏油路1.5米高度上的温度,比百叶箱里测得的温度可能会高4℃至5℃,而封闭空间因热积聚效应温度可能会更高。在这种情况下,处在高温环境里作业的人就会产生预报数值偏低的“错觉”了。
此外,个体性身体素质差别也导致体感温度不一样,从而对同样的温度感受性不同。人的胖瘦、所穿衣服的深浅、进行不同强度的活动,甚至个人心情状况等都会影响体感温度。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天气预报正“越来越准”地惠及国计民生。“越来越准”的天气预报预警源自日益精密的监测、发展进步的科技和日益精细化服务。从地面气象观测站,到天气雷达,再到风云气象卫星,我国建成并不断完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人工智能气象预报大模型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被称为“国之重器”“气象芯片”;穿衣指数、晨练指数、感冒指数等多种气象指数预报,特别是对干旱、大风、雨雪、严寒、冰雹等极端天气的精准预报,惠及千行百业和亿万人民。
“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服务,把天气预报做得更精准,更好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气象工作者的初心使命。(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同文 许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