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盛夏文旅“热” 共绘消费新图景

2025年07月15日13:25

来源:大河网

盛夏时节,高温炙烤大地,却点燃了文旅市场的无限热情。各地以山水为底色、非遗为亮点,打造出一系列文旅融合新场景,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清凉避暑的好去处,更以创新模式激活消费潜力,成为夏日经济的新引擎。

山水为底,激活避暑经济新动能。盛夏文旅的“热”,首先体现在对自然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转化。江西上饶卧龙谷景区依托峡谷瀑布群打造“清凉经济”,通过规划徒步路线、增设观景平台、推出溯溪探险等项目,将单一的自然景观转化为可参与、可互动的沉浸式体验场景。这种“山水+”模式正在全国复制推广。河北秦皇岛阿那亚戏剧节将《唐璜》等剧目搬至沙滩演出,利用海滨场景重构艺术体验;四川成都推出“熊猫飞的”低空观光项目,让游客从空中俯瞰大熊猫基地与城市地标,开创了“立体化避暑”新范式。自然资源与消费场景的深度融合,不仅突破了传统观光游的同质化竞争,更通过空间重构满足了消费者对“独特性”与“体验感”的双重追求。

非遗为魂,点燃夜间经济新引擎。当夜幕降临,文旅市场的热度从山水间转移至文化场域。湖南益阳石码头历史文化街区以“非遗主题纳凉市集”为核心,将明清古巷打造为活态文化博物馆:游客可手持小鱼灯参与百米巡游,在徽州古戏台前欣赏益阳弹词表演,甚至亲手体验擂茶制作、竹编工艺等非遗技艺。这种“可触摸的文化”使古巷夜间客流量迅速增长,印证了“文化IP+商业运营”的强大聚合力。非遗与旅游的融合正呈现三大趋势:其一,从“展示型”转向“参与型”,如厦门闽南文化主题景区设置83项非遗体验项目,让游客通过换装、学艺、品鉴实现文化认同;其二,从“单一场景”转向“全域渗透”,如贵州推出“苗疆非遗研学走廊”,串联12个县市的非遗工坊、节庆活动;其三,从“本土消费”转向“国际传播”,如厦门作为国际游客入境首站,通过非遗演出、传统服饰体验等项目,让海外游客感知中国文化的多元魅力。

科技为翼,数字赋能重构文旅消费新生态。在技术加持下,文旅场景正经历从“物理空间”到“数字场域”的跨越。福建厦门的沉浸式景区运用全息投影、实时交互技术,将闽南红砖厝、南音表演等文化符号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资产;开封万岁山武侠城通过AR导航、NPC互动系统,让游客在300亩实景中完成“武侠任务链”,实现“80元门票玩三天”的高性价比体验。低空经济的崛起更为文旅消费开辟新赛道。苏州至上海的“半小时飞行圈”串联长三角核心城市,累计执飞36班次,节省旅客60%出行时间;北京长城脚下的低空飞行项目让游客以“上帝视角”俯瞰世界文化遗产。据预测,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其中文旅应用占比有望突破30%,成为继夜间经济后的又一增长极。

当传统与现代碰撞,当自然与人文交融,文旅市场正以更丰富的形态、更深层的内涵,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呼唤对文化本质的敬畏与创新表达的勇气——唯有如此,方能让盛夏的“热”延续为四季的“暖”,让文旅融合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万代红)

责编:孙华峰   编辑:申久燕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