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挖掘机轰鸣而过,热热闹闹的集中开工仪式不久后,一些项目就任由荒草漫过地基。记者调研发现,部分地方项目建设开工即停工,开工即“完工”,这不禁令人困惑,既然项目不成熟,当初为何要开工?
“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项目建设本是推动地方发展的有力引擎,然而“凑数式开工”现象,却如同一颗毒瘤,侵蚀着发展的根基,令人痛心疾首。部分地方为凑开工数目、搞“面子工程”,让不成熟项目仓促开工,开工即停工、成“半拉子”工程甚至重复开工。这些弄虚作假、自我表演式的“凑数式开工”,不仅让重点项目从地方发展的“垫脚石”变成了“绊脚石”,还严重透支了政府公信力,扰乱了市场预期。长此以往,投资者会对当地的发展环境失去信心,地方经济发展也将陷入困境。
究其根源,“凑数式开工”还在于畸形政绩观。一些地方不切实际地分配开工项目数量和引资投资额度,只追求表面的数字好看和应付交差。同时,监督检查环节存在漏洞,对开工项目监督检查不严不细不及时,甚至明知项目不可行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心照不宣盲目推进。此外,考核追责制度缺位或执行不力,更是给了某些人和地方敢于“凑数式开工”的底气和机会。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要想遏止“凑数式开工”,必须从根源入手,多方发力、多管齐下。
强化政绩观教育。政绩观如同指挥棒,指引着地方发展的方向。要让各级干部深刻认识到,真正的政绩是为老百姓谋福祉、为地方谋发展,而不是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骗取一时的政绩。通过开展专题培训、警示教育等活动,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将精力放在实实在在的项目推进上。
科学安排招商引资项目并充分公示,是保障项目质量的关键。在分配年度等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确保任务分配科学合理。同时,将招商引资和项目安排任务情况进行公示,让社会检视任务分配是否科学,接受群众的监督和质疑。这样既能避免盲目追求项目数量而忽视质量,又能提高项目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完善开工项目主体和成效追溯制度。明确开工项目名称、责任人或机构、投资额度和完成过程与期限,建立烂尾追责程序,实行终身追责和责任追溯、倒查机制,做到“新官要理旧账”“前官更要理旧账”,对因虚假政绩提升的官员等,要进行相应的严肃追责问责直至一捋到底,并将追责结果进行公示。
此外,完善开工项目事前审核机制也很关键。上级相关职能部门要对开工项目要进行事前审核,并对项目深刻的真实性、科学性负责,一旦出现虚假或烂尾,要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
具体而言,比如要构建全流程、可追溯的项目管理信息平台,严格落实属地管理和行业主管责任;鼓励群众和媒体参与监督,适当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对重大项目进行定期审计和实地核查;整合纪检监察、组织、审计等部门力量,加大对重大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力度,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对弄虚作假者依法依规进行严肃问责追究,让“凑数式开工”无处遁形。
不以规矩,难以成方圆。扎紧制度笼子,不给“凑数式开工”浑水摸鱼的机会。有关方面要以制度完善和严肃执行为利剑,斩断形式主义的毒瘤,挤出相关项目“水分”,让这些项目建设成为推动地方发展的强大动力,而非个别官员和机构捞取政绩的“隐身衣”“蓄水池”,为乡村振兴和地方繁荣真正奠定坚实基础。(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余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