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已至,大学校园是否该全面开放的讨论再次升温。与简单的“拆围墙”呼吁不同,如何在保障安全前提下,实现校园与社会的适度连接,成为当前讨论的议题。
多起校园安全事件表明,“全开放”模式潜藏隐患。笔者认为,推行“半开放”管理,具体而言,对参观校史馆、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等场所的“求知者”开放,这样既能兼顾安全与开放,又能守护校园安宁。
然而,部分高校在实践管理中出现偏差。一方面过度放任,校外人员涌入导致草坪变野餐地,教室成了打卡点;另一方面过度封闭,电子闸机将真正怀揣文化需求的“求知者”挡在门外。这两种做法,折射出管理智慧的缺失。推行“半开放”既能精准管理,又能有效对接社会对优质文化资源的需求。
“半开放”精髓在于精细化服务。如清华大学的“三馆预约制”就是一个良好范例,校外人员凭身份证预约参观校史馆、图书馆、艺术博物馆,系统自动核验身份,参观路线与教学核心区有效分隔。这种“文化通道”模式,安全高效满足公众接触学术资源的渴望,同时也保障了教学科研核心区域的安全有序。
部分高校的管理困境,实则是惰性的体现。有的预约流程堪比春运抢购车票;有的要求访客提前多日提交繁琐的单位证明。这种高门槛做法,是以技术壁垒替代管理责任,与“半开放”倡导的“简化审批、服务公众”理念背道而驰。反观香港科技大学,参观者提前48小时扫码登记即可入校,全程轨迹可溯,重要区域设智能警戒线装置,在便利与安全间找到了更优的平衡点。
有效管理需要双向理解。公众要理解校园并非主题公园,高校需要知道封闭并非免责盾牌。如杭州某高校的“市民学者卡”颇具创意,周边居民通过文化水平认证,可享图书馆借阅权限。这种赋予“文化身份”的机制,既体现对人才的尊重和知识开放态度,又通过资质筛选有效管控入校人员,比简单放行更显大学智慧。
总之,大学校园的“半开放”实践,必须以对师生安全高度负责为基石。校园的实体边界,既要成为守护安全的智能屏障,也要促进有益文化交流的纽带,更应成为连接学术殿堂与社会大众的温暖桥梁。(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