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苏超足球风暴席卷全国,浙江亮出篮球BA招牌,遍布城乡的村超村BA类草根体育赛事风起云涌。不过,仅靠一场场热闹赛事还不够,只有将“金木水火土”五环紧扣写进城乡肌理,做深扎根、做实开花、做透结果,才是全民体育该有的模样。
把“金”炼在产业链条里。体育不能“赔钱赚吆喝”,得有“金山银山”。浙江不光制造业发达,还往产业链上游走,搞体育科技、体育金融、体育IP开发。浙BA赛场上,义乌小商品城的运动毛巾、温州鞋企的定制球鞋、宁波港口运出的篮球架,俨然成为流动“广告位”。苏超比赛,一个小县城球队,单赛季带动周边餐饮、酒店消费数十万。体育的“金矿”,不在华尔街,就在街角那家因比赛夜宵爆单的烧烤摊里。杭州亚运会后,不少场馆开始商业化运营,办演唱会、电竞比赛、企业团建,甚至搞体育旅游。体育要赚钱,就得学会“跨界”,让体育+科技、体育+商旅、体育+消费互相赋能,把流量变成“留量”,赛事变成“生意”。
让“木”长在家门口。杭州钱塘江边的智能球场、丽水山坳里的灯光篮球场、舟山海岛上的防风球场……浙江的体育设施像“毛细血管”般延伸。这些“木头桩子”不追求豪华,只讲究“抬脚就到”。当前,很多城市篮球场不够用、足球场锁着门、健身房太贵。“浙BA”能火,就是篮球场建得好,老百姓有地方打球。未来,体育设施要更“普惠”:社区多建小型健身公园,学校体育场周末开放,农村多修简易篮球场。毕竟,体育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得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运动起来。宁波一社区把废弃停车场改球场,大妈们晚上跳广场舞,白天给打球小伙送绿豆汤。此举,充分说明:好设施不是独木成林的城市花瓶,是百姓生活必需的“充电桩”。
使“水”淌进文化基因。金华乡村赛前舞龙队开道,绍兴球队用黄酒坛子当奖杯,温州老板们组“商会联队”比谈生意还积极。这些细水长流的仪式感,比任何国际赛事宣传片都鲜活。苏超微信视频号、浙BA抖音话题下,泰州队人在三水间的倒挂金钩、七旬老汉上传的“天勾”视频获赞10万+。当体育融入方言、饮食、节庆,便成了流淌在血脉里的“源头活水”。真正的体育文化,应该是让运动成为习惯,让健身成为日常。政府可以多办社区联赛、企业运动会,媒体多宣传草根体育明星,学校把体育课真正当回事。只有当运动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体育才能可持续发展。
6月21日,宿迁队主场对阵盐城队,“霸王”“虞姬”也来助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万程鹏 摄
将“火”燃在百姓心中。贵州村超能火,就是因为比赛接地气、有氛围。浙BA持续火爆,得益于在赛事运营上下功夫。比如:在绍兴办水上篮球赛,在温州搞商人篮球联赛,让比赛有故事、有话题、有传播点。只有赛事“燃”起来,体育经济才能“旺”起来。赛事IP要自己点火,没有天价外援,浙BA的“火”靠的是:程序员扣篮后赶回公司加班,渔民队长打完比赛凌晨出海。湖州赛区为卖枇杷果农设置“水果暂停”,台州赛场请非遗传人中场秀翻簧竹雕。赛事温度不在转播权标价,而在普通人眼里的光。
叫“土”培厚人才根基。浙BA球员数据库藏着中国体育的土密码:衢州村BA决赛,冠军奖品是两头黄牛;义乌企业联赛,冠军队奖励“带薪篮球假”。当运动场不再只是冠军台,体育才真正有了土壤的芬芳。没有优秀的运动员、教练、裁判、运营人才,再好的设施和赛事也是空架子。未来,要加大对青少年体育投入,让更多孩子从小接触专业训练。同时,扶持民间体育俱乐部,让退役运动员有出路,让体育从业者有饭吃。人才梯队建好了,体育才不会青黄不接。
体育历来不是单打独斗,必须“金木水火土”五环紧扣:有钱赚、有场地、有文化、有赛事、有人才。从苏超到浙BA,中国体育正在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驱动”。未来,谁能把体育做实、做透,谁就能在乡村振兴、城市更新、消费升级的大潮中,找到新的增长极。体育,不该只是“热闹一阵子”,而要“扎根一辈子”。(谢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