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我说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1955年中国的航天之父钱学森跨越重重阻碍回归祖国搞科研,他用实际行动和科研成果证明了:中国人搞导弹行!
回溯中国航天事业的征程路,正是国家命运与民族英雄在黑夜破晓的一道曙光。1955年,钱学森经历长达五年艰苦带来的不只是满腹经纶,更多的是一颗赤诚的报国之心和对星辰大海的全新探索。直至今日,2025年7月15日凌晨5时34分,搭载天舟九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十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倒计时后的一声巨响,火箭尾部喷出耀眼的火焰,缓缓升空,划破夜空,全程603秒的升空景象令国人震撼无比!
从“天舟”初研发到迄今的“九”度飞天,实际上是航天技术之门的再次突破。当年的天舟一号在空间的重量以及轨推进剂等关键技术都有瓶颈,而今的天舟九号不仅运送着航天员的生活品以及健身器材等设备,更承载了无数国人探索太空的梦想信念,在技术迭代中不断探索突破中国航天事业这片星辰大海的无限奥秘。
中国航天事业拥有如今的“黎明”,背后屹立的是自主创新体系的不断成熟。天舟九号再次彰显了其卓越的“自主智能”能力——成功实现了与空间站组合体更为迅速、精准的智能自主交会对接。这一技术的不断创新,大幅缩短了空间站的物资补给周期,显著提升了空间站的运营效率,为后续的研发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科技的创新宛如通向航天星海的“天梯”,“嫦娥”揽月、“天问”探火、“羲和”逐日、空间站巡天,不断深化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这是一段从无到有的辉煌史,更是无数航天人无声的汗水与彻夜的灯光中淬炼的成果。
《尚书》有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古人的智慧和现代科技探索与文明密不可分,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步正是对这一古老智慧的现代诠释,经过我们现代人的不断努力,终在浩瀚的宇宙中留下了那抹耀眼的“东方红”。从嫦娥六号月背拿回的土壤安放在国家博物馆的展柜中,到航天历史走进课本载入史册,以及今日九号带入天空的植物培养等,它所印证的是中国航天不仅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域“领跑”的壮丽跨越,更在精神层面完成了从“追赶者”到“贡献者”的深刻蜕变。
仰望星空,追梦不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发展航天事业,建成航天强国,这是中国民族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当长征火箭的尾焰划破文昌夜空,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突破之门、自主创新之门、文明自信之门的再次跨越,中国航天这艘巨轮,既承载着航天强国和民族复兴的宏伟梦想,也肩负着人类对未知星海永无止境的探索,未来的每一次启程,皆是对未知的深情礼赞;每一次抵达,都将会为人类文明的巨树增添新的智慧枝叶。(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渠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