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到了下班点,办公室里仍有干部滞留,不是忙于攻坚难题,而是陷入“他人不走我也留”的形式主义怪圈。有些干部沉迷把加班熬时间当作“积极表现”,看似忙得不可开交,实则对群众的急难愁盼视而不见。他们用“形式上的勤”,掩盖“实质上的懒”,让真正该干的事被搁置,让基层工作偏离“为民服务”的正轨。长此以往,“虚假勤勉”会形成不良示范,让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寒心,让基层工作陷入“忙而无功”的怪圈。
基层工作,本应是“实”字当头、“干”字为先。要让“虚假勤勉”失去生存土壤,需在日常生活中重塑价值标尺——多关注群众是否满意、问题是否解决,少纠结台账是否精美、加班是否够久。当评价工作的目光,从“形式热闹”转向“实效冷暖”,干部自然会明白:真正的勤勉,不是做给上级看的“表面文章”,而是扎进泥土里的“民生深耕”。让“为民办实事”的朴素逻辑,重新成为基层工作的指引,“虚假勤勉”的泡沫,才会在务实的风里消散,让实干者有舞台,让群众得实惠。(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