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洛阳理工学院的会计学子走进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纪念馆,那些泛黄的账簿静静陈列在展柜里,纸页上的墨迹早已褪色,却依然清晰记录着1938年至1942年间的每一笔物资流动——药品、布匹、军粮、弹药……它们不仅仅是账目,更是一部抗战时期的微观经济史。当我的指尖轻轻触碰展柜玻璃,凝视着账簿上那颗穿透纸背的弹孔时,忽然明白:这些数字背后,是烽火连天中的坚守,是算珠与钢枪共同书写的传奇。
数字里的烽火岁月
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当时的会计人员用最原始的工具——钢笔、算盘、秤砣,完成了一项近乎不可能的任务:确保每一分钱、每一粒粮都精准流向最需要的地方。账簿中记载的“两块银元”,在洛八办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1942年,洛八办党支部书记李泮溪在撤离“洛八办”途中被捕,党组织发给他两块银元作为路费。他带着妻子和孩子去往延安,洛宁到延安,几百里的路程,他们一走就是数日。看着衣不裹体、骨瘦如柴的孩子,妻子心痛不已,她多次恳求丈夫,用银元给孩子换些米粥吃,可不管如何劝说,李泮溪始终舍不得花掉这两块银元。他将这两块银元看作党组织对自己的信任和关怀,无论再苦再难再饿再累,他也不愿用信念去交换。就这样,他们凭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对党的赤胆忠心,一步步从洛宁走到了延安。这种精神和意志令人肃然起敬。当时会计人员没有现代的财务软件,没有电子表格,甚至没有稳定的办公环境——敌机轰炸时,账本要藏进地窖;煤油灯下,算珠的声响与防空警报交织。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做到了“分毫必清,锱铢必较”。
从历史到现实的回响
站在纪念馆里,看着纪念馆通过数学化保护工程,将文物(含账簿、票据)进行3D建模和AI解读,忽然有种时空交错的感觉。当年的会计人员用钢笔和算盘守护着根据地的经济命脉,而今天的我们,用数字技术让这些沉睡的账本重新“开口说话”。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对会计职业有了更深的认知——它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更是责任的传承。在乡村振兴的今天,基层财务的透明与高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战场”?而我们从这些老账簿中学到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精神:无论环境多么艰难,都要守住职业的底线。
接过历史的账本
离开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纪念馆时,夕阳给纪念馆的砖墙镀上一层金色。那些账簿依然安静地躺在展柜里,但它们的故事已经深深烙进我的心里。作为新时代的会计人,我们或许不会再遇到战火中的紧急做账,但那份“毫厘见忠诚”的职业信仰,依然值得铭记。历史的账本已经翻到我们这一页,而我们,该怎样书写自己的答案?(洛阳理工学院 王欣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