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88085.63元,这是吉林省德惠市米沙子镇太平村村民王喜民银行卡上的可用余额。没被冻结600万元前,他的银行卡上也只有11914.37元。
一纸判决,两段人生被撕裂。只因同名同姓,吉林省德惠市的王喜民一夜之间背负600万“债务”,辛苦积攒的万余存款化为冻结数字;而真正被起诉的辉南县王喜民,却对这一切毫不知情。当“王喜民”这个名字成为司法系统冰冷代码时,其背后活生生的人却被程序轻易抹去。
电子支付失灵,揭开一场荒谬噩梦。 德惠王喜民在火车上为20元盒饭窘迫借钱,只是这场司法乌龙撕开的第一道口子。被冻结的不仅是他的银行卡与微信零钱——他赖以生存的务工权利也被一并剥夺。“一打进来就被冻上”,连抢到的几分钱红包亦难逃冻结。当基本生计被司法系统随意掐断,程序正义的基石已在无声崩塌。
“线上便捷”岂成司法轻率的遮羞布? 此案一审中,法官仅凭错误身份信息便公告送达、缺席审判,最终导致无辜者被拖入深渊。二审虽通过线上摄像头“辨认”还了德惠王喜民清白,但这迟来的正义已无法弥补其近一年生计断绝的创伤。当身份核验如此轻率,线上庭审的“效率”便成了程序正义的掘墓人。身份信息核对这一基本义务竟被简化到仅凭肉眼辨认,司法责任的底线何在?
解冻承诺之后,更需制度补漏。 二审法官“庭后处理解封”的承诺,远不足以抚平这场司法草率留下的伤痕。若对错误保全缺乏失职追责与赔偿机制,法官轻点鼠标冻结他人财产便毫无成本,类似的“乌龙案”注定重演。司法系统必须建立多重身份核验机制,对线上庭审中的身份确认制定严苛标准,并为错误保全设立国家赔偿通道,让权力每一次出手都带着敬畏与审慎。
同名之祸,实为司法草率之殇。当程序正义被效率追求所腐蚀,法律的天平便失去灵魂。此案警钟长鸣:司法的每一次“轻点鼠标”,都承载着个体命运的千钧之重。唯有在身份核验中多一分严谨、在财产保全中多一分克制,法律的温度才能穿透冰冷屏幕,真正抵达每一个需要庇护的普通人。(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董宏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