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中原大地,热风里裹着蓬勃的气息。7月15日是第六个世界青年技能日,在郑州举行的主题活动上,两位年轻人的故事令人动容:一位是高压线上“舞蹈”的陶留海,一位是实验室里“摘金”的鲁静怡。他们的成长轨迹,恰似一束光,照亮了“技能成才”这条充满希望的道路。这让我们看到,即将在郑州举行的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不仅是一次学习提高技能的机会,也是一个展示工匠风采的舞台,必将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技能是立身之本,更是强国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的脊梁。当我们为“大国重器”自豪时,不能忘记那些在机床前精益求精的技师,在电路板上一丝不苟的技工。河南作为制造业大省,是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近年来,河南把技能人才培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技能人才队伍日益壮大。从“技能河南”建设到全国技能大赛承办,从体制机制改革到人力资源品牌培育,每一步都踩准了产业升级的鼓点,为广大技术工人提供了广阔的自我提升空间、技能展示舞台和交流切磋平台。当1967万技能人才、685万高技能人才在高铁轴承上打磨精度,在新能源电池中突破效能,他们托举的何止是“河南制造”,更是“中国精度”的未来。
青春的成长,总需要一片沃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河南深耕“技能河南”建设,就像给青年成长搭起了脚手架。体制机制改革破除障碍,让技能人才有奔头;培训示范基地遍地开花,让想学技能有门路;全国技能大赛即将启幕,让练硬本领有舞台。这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用心的造血——当政策红利像阳光雨露般滋养,当技能改变命运的故事四处传扬,越来越多青年甩掉唯学历论的包袱,在车床前、实验室、生产线找到人生航向。
人才不振,无以成天下之务。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但也要清醒看到,社会上“重学历轻技能”的偏见仍未根除。有人觉得“进工厂不如坐办公室”,有人认为“蓝领不如白领光鲜”。这种观念,就像给年轻人的成长道路设了道“限高杆”。破解之道,在于让技能人才既有“里子”也有“面子”。河南的探索值得借鉴:给技能大师工作室真金白银的支持,让世赛冠军享受副教授待遇,把技工院校纳入职业教育“双高计划”……这些政策传递的信号很明确:新时代的工匠,不再是流水线上的螺丝钉,而是智能产线的设计师、技术革新的破壁人。
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枯燥的重复,更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青春的淬炼。一年之计,莫如树谷;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新时代的技能人才,不仅是传统技艺的传承者,还要成为攻关新兴技术、破解工艺难题的行业专家。鲁静怡在化学实验室里反复调试试剂,为的是0.1毫升的精准;陶留海在高压电线下精益求精,求的是万无一失的安全。这种“择一事终一生”的专注,“干一行钻一行”的执着,正是新质生产力最需要的精神内核。当前河南正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一支拥有现代科技知识、精湛技艺技能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队伍。从智能制造到绿色能源,哪一项突破离得开技能人才的匠心打磨?哪一次创新少得了青年一代的钻研突破?只有先敬畏职业,秉承匠心,不断磨砺,而后实现精通技艺,在行业领域创先争优的目标。
职业技能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沃土滋养。在洛阳中信重工的车间里,老师傅手把手教徒弟辨识钢材纹理;在郑州宇客的实训基地,VR设备让技能培训“像打游戏一样上瘾”。这些鲜活实践揭示了一个道理:技能生态的培育,既要传承毫厘之间见功夫的老传统,也要拥抱数字孪生练手艺的新方法。正如一棵树的成长,既需要深扎土壤的根系,也需要沐浴阳光的枝叶——技能人才培养,同样需要传统与现代的双向赋能。要营造氛围,涵养提升技能的报国本心。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情怀传承,厚植提升技能的时代匠心。追求精湛的工匠技艺古来有之,新时代技能人才更需要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坚持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守正创新 。六十多天后,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将在郑州拉开大幕。这不仅是技能高手的巅峰对决,更是技能文化的“盛宴传播”。35个代表团的选手带着绝活而来,他们的每一次操作、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技能不是“小技”,而是“大道”;青春不必躺平,奋斗才有光芒。这场大赛将让更多人看到,在中原大地上,技能正成为青春最硬的底气,匠心正成为发展最强的动能。
青年有技能,民族有希望。劳动创造价值,技能成就梦想。在这片孕育了灿烂文明的中原大地上,技能沃土正在厚植,青春力量正在迸发。广大青年技能工作者要坚定初心、涵养本心、厚植匠心,争取在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道路上取得更大成绩,让“技能河南”的名片越擦越亮,让青春在奋斗中淬炼成钢,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动能。(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