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腐”(Brain Rot),作为牛津大学出版社2024年度热词,生动描绘了当下信息时代人们的一种特殊“病症”:刷手机停不下来、沉溺短视频、疯狂收藏信息,等等。由于这些症状比较契合当前大家的日常状态,“脑腐”一经发布,便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
确切来讲,“脑腐”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大脑病变,它只是用来形容因过度沉迷于低质量网络内容而导致的精神疲惫或智力退化。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和信息过载的影响下,人们时常在屏幕前流连忘返,手指不停滑动之间,看似获取多元信息,实则陷入碎片化、低质量内容的漩涡,以至于曾经专注阅读、深入思考的能力,在信息洪流冲击下逐渐减弱。
“脑腐”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会引发注意力涣散、精神疲劳等问题,还会使人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缺乏探究耐心,轻易被他人观点左右。比如,有人常在网上跟风购买“网红”产品,不辨真伪就忙着“下单”;有人常在社交平台跟风起哄,罔顾事实盲目进行“道德绑架”;有人丧失静心深耕的定力,只求“一招速成”“一夜暴富”;有人沉溺于娱乐八卦、空洞段子、极端观点,“一叶蔽目,不见泰山”。温水煮蛙之间,很多人就变得不仅浮躁短视、偏激狭隘,还迷失了生活的方向、失去了工作的动力。
有人认为,“脑腐”之病源于思维的怠惰。有人认为,“脑腐”的罪魁祸首是电子媒介。设若没有智能手机,“脑腐”或许就会来得更晚一些,人们的思维也未必就会“怠惰”。然而当前,人们获取信息、社交娱乐的核心工具,偏偏就是智能手机,很多人还患上了手机依赖症。于是也就“白天不知夜的黑”,刷坏了身体、刷坏了脑子。
如今的手机,集多种功能于一体,各类消息弹窗、推送不断。社交媒体的设计者们,为了让用户停留时间更长,时常会根据用户偏好,不断推送各种碎片化信息,让人们沉浸在感兴趣的“信息泥潭”难以自拔。而那些轻松搞笑的短视频、简单直白的资讯,更是刺激着大脑不断产生愉悦感与满足感,让人们在大量“低营养”信息投喂中,对深度内容产生了抵触,也失去了深度思考的能力。
手机依赖引发的“脑腐”症状,在青少年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由于过度沉溺网络,不仅导致发生睡眠障碍、记忆力显著下降,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还会因为虚拟世界里的游戏诱导、不良信息,导致空虚感增加,进而变得不愿面对现实、引发抑郁情绪,甚至形成认知衰退与脑功能损伤。
苏格拉底曾说:“没有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像一场没有彩排的演出,而审视就像中场休息的复盘,可以让我们在后续的演出中更加精彩,让生命因深度思考而更加饱满、更有意义。改变“脑腐”症状,我们要主动放下手机,走出“信息茧房”,通过多元深度的阅读、接触不同观点与思想,丰富自己的思维,对自己的行为动机、价值取向、目标追求进行深度剖析,以避免在海量垃圾信息的裹挟中,成为他人的附庸,稀里糊涂地度过一生。
驱散“脑腐”阴霾,单靠个人努力或者教育引导,是远远不够的。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机制,加强监管,加大惩罚力度,对整治自媒体乱象和短视频信息内容持续进行系统整治。网站平台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内容审核,完善技术手段,主动屏蔽不良信息。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监督,抵制不良“主播”、低俗“网红”,避免过度沉迷短视频。
大脑如果出了问题,则心灵必如朽木不可雕琢。远离一切“脑腐”的侵蚀。才能让大脑真正“富”起来,学会在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信息获取与深度思考、即时满足与长远发展之间找到平衡。我们要行动起来,走出手机依赖、破除“脑腐”枷锁,重塑专注力以思考力,以更加睿智的思维和积极的心态,迎接未来的挑战,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