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城脉永续,从街巷里弄读懂“何以中国”

2025年07月17日16:28

来源:大河网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7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在重要讲话中总结新时代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成就,分析城市工作面临的形势,明确做好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重点任务。此次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五个“转变”五个“更加注重”,为城市工作锚定了坐标、指明了路径。当我们漫步于中国的城市街巷,从北京胡同的灰墙黛瓦到上海弄堂的石库门,从广州骑楼的斑驳窗棂到成都巷陌的茶馆喧嚣,这些鲜活的城市肌理,恰是五个“转变”最生动的注脚,也在诉说着“何以中国”的城市答案。

城市的温度,藏在以人为本的细节里。在杭州的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施工队正与居民商量着最小化影响生活的方案;在武汉的江滩公园,无障碍通道蜿蜒伸展至芦苇深处;在西安的城墙脚下,便民服务站将政务窗口搬到了市民散步的路旁。这些细微之处的改变,正是转变城市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城市不是冰冷的建筑丛林,而是无数人生活的家园,这份认知的转变,让钢筋水泥也开始生长出温情。

集约高效的智慧,写在城市更新的答卷中。深圳的“工业上楼”让摩天厂房里诞生出亩产千万的奇迹,重庆的“山城步道”将废弃铁路变成串联社区的项链,苏州的“地下管廊”让马路告别“拉链式”开挖。这些探索打破了“摊大饼”式发展的路径依赖,在有限空间里拓展出无限可能。这种对空间的极致利用,不是简单的物理改造,而是发展哲学的革新——城市发展的刻度,从来不是看盖了多少高楼,而是看每平方米土地是否生长出了更多幸福。

特色发展的魅力,绽放在城市的文化基因里。泉州的古城保护让宋元时期的海商气息至今可感,拉萨的八廓街将转经道与文创店自然融合,哈尔滨的中央大街让俄式建筑与东北市井相映成趣。这些城市没有盲目跟风复制,而是深挖自身的文化根脉。在景德镇的陶溪川,老瓷厂的烟囱下诞生出新的陶艺流派;在平遥的古城墙内,晋商票号的旧址里开出了数字金融的体验店。城市的竞争力,终究在于不可复制的独特气质。当每个城市都找到自己的文化密码,中国的城市版图便会如同一幅百花齐放的画卷,而非千篇一律的复制品。

治理投入的实效,体现在化解民生难题的答卷上。北京的接诉即办机制让胡同里的漏水问题24小时内得到解决,上海的垃圾分类积分制让社区环境悄然蜕变,贵阳的智慧交管系统让堵在路上的时间逐渐缩短。这些变化印证着,城市工作重心的转变,最终要落到群众的获得感上。社区网格员的民情日记里,记着哪家的老人需要助餐,哪栋楼的路灯需要维修;菜市场的意见簿上,写着居民对菜价的建议,对摊位的期待。治理投入不是抽象的数字,而是让孩子上学更近、老人看病更便、邻里相处更亲的具体改变。

站在城市的十字路口,一边是历史的回响,一边是未来的召唤。从北平到北京,从上海滩到浦东新区,从边陲小镇到现代都市,中国城市的变迁史,就是一部浓缩的现代化史诗。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五个转变”,既是对这段历史的深刻总结,也是对未来发展的科学指引。当每个城市都能在守正创新中找到自己的坐标,无数个精彩的城市故事,便会汇聚成“何以中国”的壮丽篇章——这里有传统与现代的交响,有发展与民生的共鸣,更有无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创造。(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小川)

责编:孙华峰   编辑:任昱炎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