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之上,一艘红白相间的巨轮正劈波斩浪。7月16日,广州港,比亚迪第七艘滚装船“郑州号”命名交付。船身上,“BYD ZHENGZHOU”几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艘能装载7000辆汽车的“郑州号”,载着新能源汽车驶向全球市场。从卢森堡货航“郑州号”架起的空中丝路,到如今深海中的“郑州号”开辟的海上通途,郑州这座“枢纽之城”,正以开放的姿态,见证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华丽转身。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海平面上新增的一艘船,更是一个制造业大国打通“任督二脉”的关键一跃。
“郑州号”的命名交付,是中国制造破解“借碗吃饭”的必然选择。曾几何时,中国汽车出海,常受制于国际运力“卡脖子”:国际运价暴涨时,租船费用水涨船高,企业要么忍痛承担成本,要么眼睁睁看着订单流失。就像一位老航运人说的:“造得出好车,却掌握不了运车的船,这就像种出了好粮食,却要借别人的碗吃饭。”比亚迪接连投入8艘滚装船的举动,看似是企业行为,实则是中国制造在补上一块关键短板。从“常州号”到“郑州号”,每一艘船的下水都在改写着一个基本事实:中国汽车要出海,必须掌握自己的航运话语权。正如王传福所言:“大航海时代,不能把舵交给别人。”这不是简单的“车企当船东”,而是产业链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布局的质变,是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鲜活实践。
这条自主航运之路,走通的是中国制造的“最后一海里”。“郑州号”交付时,一组数字耐人寻味:比亚迪郑州基地投产两年就实现百万辆产量,新船单航次可运7000辆,这样的速度放在全球都堪称奇迹,展现的是河南制造的硬实力。但如果没有相匹配的运输能力,再好的车也只能停在码头。就像种地要修渠,打鱼要织网,造车更要造船。“郑州号”这样的滚装船,补上的正是从生产线到消费市场的关键一环。当我们的车企开始考虑"国车国运"时,中国制造才真正实现了从单一产品输出到全产业链输出的质变。而“郑州号”的启航,则将这条链延伸至全球市场。从卖产品到“控运力”,从单点突破到生态闭环,中国车企正以“造船+造车”的双轮驱动,重构全球汽车贸易规则。这种“既造车、又造船”的底气,正是中国智造从跟跑到领跑的密码。这让人想起围棋术语中的“大场”——比亚迪布的何止是运输线?分明是在全球贸易版图上落子产业链生态。
“郑州号”启航,吹响的是中国制造“大航海时代”的号角。大航海时代,需要的是“弄潮儿”,更是“定盘星”。回望历史,大航海时代成就了葡萄牙、西班牙的辉煌;六百年前,郑和下西洋展现的是中华文明的开放胸怀;六百年后,中国车企组建“出海舰队”,彰显的是中国制造的全球雄心。但今天的航海更具深意——我们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走上去,走向产业链的高端。当一艘艘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巨轮穿梭于世界各大港口时,那船载的不仅是汽车,更是一个制造业强国的底气与自信。比亚迪的“舰队”下海,宁德时代的电池登陆欧美,中国智造正以“组团出海”的姿态,打破“低端锁定”的偏见。
但航海之路从非坦途,贸易壁垒、技术竞争、文化差异,都是暗礁险滩。唯有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合作,才能让中国智造的“船队”行稳致远。今天,中国智造用新能源与新技术重塑全球产业格局。郑州号的甲板上,装载的不仅是汽车,更是“中国方案”的竞争力;船舷边激起的浪花里,跃动的正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澎湃动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开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中国智造的深海远航,既要有破浪的勇气,更要有共赢的智慧。
从空中丝路到海上航线,双“郑州号”勾勒出开放发展的时代航图。巨轮启航处,看见制造强国的新坐标。“郑州号”甲板上整齐排列的电动车在阳光下泛着蓝光,恍若一片移动的科技森林。这场景让人顿悟:从天上飞的卢森堡货航“郑州号”,到海里游的比亚迪“郑州号”,“双星闪耀”勾勒的正是新发展格局的立体坐标——向上突破云端科技,向下深耕蓝色疆域。
当更多中国企业从“造产品”转向“建生态”,中国制造才能真正实现从体格壮大到气血充盈的质变。过去,我们常说“借船出海”,那是实力不足时的无奈选择;如今“造船出海”,彰显的是中国智造掌握主动权的自信。LNG双燃料推进系统、永磁轴带发电机,这些硬核科技让“郑州号”不仅装得多,更走得稳;从贸易链到生态链的布局,让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竞争中不仅卖产品,更建体系。
从云端到深海,“郑州号”的航迹,勾勒出中国智造的雄心。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凡大国崛起,必掌握通衢要道。今日中国车企造船,造的是运输载体,筑的是产业长城,开辟的是一条从制造大国驶向制造强国的深蓝航道。当更多“郑州号”劈波斩浪时,世界终将看清:这不是简单的货物运输,而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全球化浪潮中重新定义航线的壮阔征程。未来,当“济南号”等更多“中国船”加入舰队,当“中国车”驶向更远的彼岸,世界将看到:东方大国的智造浪潮,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奔涌向前。这浪潮里,有技术的硬核,有开放的胸襟,更有“敢为天下先”的担当。风高浪急,方显水手本色;深海远航,更见中国力量!(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